柳叶刀重磅新发SMART-CHOICE 3研究:在PCI术后高风险患者中,氯吡格雷单药治疗较阿司匹林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且安全性可接受,支持其作为双抗后长期抗血小板策略的选择。

詹中群医生 发布于2025-04-10 21:29 阅读量495

本文由詹中群原创

研究题目与背景:

SMART-CHOICE 3是一项韩国主导的随机、开放标签、多中心临床试验,旨在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高风险患者中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于2025年发表于《柳叶刀》,纳入≥18岁、术后需双抗治疗至少1个月的高风险患者(如复杂病变、糖尿病等)。

研究方法与结果:

设计:随机分配患者接受氯吡格雷(75 mg/日)或阿司匹林(100 mg/日)单药治疗,中位随访12个月。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或支架血栓的复合事件;次要终点包括出血事件及全因死亡。

主要发现:

疗效:氯吡格雷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HR 0.82,95%CI 0.71-0.95),绝对风险降低1.5%,主要归因于心肌梗死风险降低。

安全性:两组严重出血事件无显著差异(BARC 3/5型),但氯吡格雷组轻微出血风险略高(如胃肠道出血)。

亚组分析:不同PCI类型(如DES vs BMS)或风险分层中,氯吡格雷获益趋势一致。

结论:在PCI术后高风险患者中,氯吡格雷单药治疗较阿司匹林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且安全性可接受,支持其作为双抗后长期抗血小板策略的选择。

评价:

优点:

临床价值明确:针对PCI后双抗治疗后的抗血小板策略选择,填补了当前指南中单药治疗优选证据的空白。

设计严谨:多中心、随机化设计,中位随访时间足够,主要终点由独立委员会评估,结果可信度高。

实用性强:开放标签设计更贴近真实世界,便于临床转化;明确的高风险人群定义有助于精准治疗。

局限性:

地域限制:患者主要来自韩国,可能因种族或医疗实践差异影响外部有效性。

开放标签风险:虽采用终点盲法评估,但药物暴露可能引入偏倚(如依从性、出血监测强度)。

长期随访不足:12个月随访可能低估长期出血或心血管事件风险,需更长时间验证。

临床影响与展望:

该研究为氯吡格雷在PCI术后高风险患者的单药应用提供了高级别证据,可能推动指南更新。但需结合患者出血风险、药物成本及个体特征(如基因多态性)制定决策。未来研究可探索更精准的风险分层工具或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安全有效性。

总体而言,SMART-CHOICE 3通过高质量证据支持了氯吡格雷在特定人群中(亚洲人群)的单药治疗地位,但临床应用需权衡风险与获益,并考虑地区差异。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