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持续升高,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更为明显。急性心肌梗死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发生急性阻塞,进而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的一类危重急症。
很多发生过心梗的患者都会陷入这样的误区:只要在医院积极地接受治疗就能康复,回到家就可以正常生活。
实际上,对于心梗患者而言,治疗后的注意事项与治疗本身同样重要。
那么,心梗患者治疗后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01、戒烟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点燃的香烟会产生一氧化碳和焦油,可以破坏血管内皮,导致血栓的形成,血栓随着血液循环堵塞到心血管就会出现心肌梗死。烟草中的尼古丁也能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死。
同时,已有多项研究证实,戒烟能够明确降低心血管患者的死亡风险。心梗患者要积极戒烟,如果自行戒烟不成功,还可以求助于正规医院的戒烟门诊,制定个体化方案,帮助患者戒烟。
02、限制液体摄入
心脏就像一个“泵”,承担了全身血液的循环的任务,如果摄入液体过多,也会给心脏增加负担。对于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很可能无法承受这样的负荷,进而导致急性心衰的发生。因此,心梗患者建议每日摄入的液体量不超过1.5~2L。
03、限制盐的摄入
盐摄入过多容易导致水潴留,从而增加心脏负担,心梗患者需对盐摄入格外注意。2022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中国居民每日摄入食盐不超过5g。如果患者合并心衰,则摄入的食盐则应更少,急性心衰发作期食盐摄入不超过2g(如因治疗应用利尿剂导致大量尿排出时,食盐摄入量可适当放宽,因为利尿会导致钠从体内流失)。
日常生活中用三个指头尖撮起一小撮食盐,大约是2~3克左右;我们常见的啤酒瓶盖,在去掉橡胶垫后,平装满一瓶盖,大约就是6克;一袋净含量350g的食盐,一个人大约可以吃2个月。除了食盐,心梗患者也应该避免咸菜、腐乳、酸菜等高钠食物的摄入,尽量不要吃这些食物。
04、限制饮酒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知:少量饮酒可以保护心血管。但是这些微弱的作用会被饮酒导致其他的问题所掩盖,据一项跨越12个国家(包含115000名参与者,其中包括115,000名参与者的研究显示,总体来看,饮酒不仅不会增加参与者的健康净获益,实际上还会使酒精相关癌症的风险增加51%。同时研究也显示重度饮酒可以增加31%-54%的死亡率,饮酒与超过60%的疾病相关,是死亡和残疾的第三大风险因素。
(引用文献:Alcohol consump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cer, injury, admission to hospital,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Published Online: 16 September 2015)
05、减少脂肪的摄入
导致心梗的罪魁祸首就是由大量胆固醇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此,血脂含量对心梗患者的恢复非常重要。对于患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的患者,我们提倡低脂饮食,比如把猪肉、羊肉、牛肉改成鸡肉、鱼肉,避免摄入肥肉、动物内脏、蛋黄、禽类的皮、蟹黄、鱼子、黄油等高脂肪含量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低脂饮食不是绝对的素食,否则反而会增加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另外,还需要限制糖类的摄入,尽量不吃甜食和零食,少吃主食。
06、规律用药,定期随访
心梗患者即使在医院接受了积极的治疗,出院后往往仍需服用多种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降血脂药物、控制血压药物等,并且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种类及剂量。
因此,心梗患者出院后仍需遵医嘱规律用药,一定不能擅自停药、减药。除此之外,患者还需要遵医嘱定期随访,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07、适当运动
对于心梗患者而言,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心血管功能的恢复和保持。因此,心梗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应积极进行适当的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应从小量开始,循序渐进,逐渐增量,运动强度以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