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卒中不用怕,介入撑开“保护伞”

詹中群医生 发布于2022-05-24 17:14 阅读量182

本文转载自光明詹医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的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

在疾病发作时,有规律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患者可发生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心绞痛等症状。

房颤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很大,其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

由于患者心房壁血栓形成、脱落,随着血液循环“逍遥法外”,进入并堵塞小血管,造成局部组织器官缺血。房颤并发血栓栓塞时,形成的栓子多来自左心耳部。

在既往的治疗中,通常采用抗凝治疗的方式,患者口服华法林、达比加群等,以减少血栓栓子的形成。

但抗凝药物的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出血,食物、药物相互作用,以及患者依从性差,不能按时规律服药等问题。

对此,一种新的思路展开:如果可以将栓子“拦截”,就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耳封堵术,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它是一种微创手术,利用大腿上的股静脉,作为介入的手术通道。伸入血管的导管,可以将封堵器输送至左心耳。完成固定后的封堵器,会在正确的位置,像伞一样“撑开”,封堵住左心耳。

当左心耳有血栓形成时,“保护伞”可以将栓子抵挡在左心耳内,避免栓子随血液游走,从而起到预防卒中的效果。


与传统的抗凝治疗相比,左心耳封堵术具有许多优势。现行的介入治疗方式,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只需短期口服抗凝药物,避免长期抗凝药物带来的风险。

左心耳封堵术适用人群较广,伴有卒中高风险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满足以下任何一条标准:

1、不能服用抗凝药

有华法林应用禁忌症,或无法长期雇佣华法林;中度肾功能不全

2、不愿服用抗凝药

经常旅行或运动;认知能力差的患者,易忘服药或福药过量

3、高出血风险

如有胃肠道、脑血管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有其他疾病,需要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

此外,不能耐受抗凝药物,或用药后仍发生卒中或栓塞,也可以考虑采用这一术式。

目前的研究来看,经介入方法封堵左心耳,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为抗凝治疗禁忌或不能耐受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尽管该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也应在医生的评估指导下,慎重选择治疗方案。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