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囊息肉,这个在胆囊黏膜上“悄然崛起”的小肿物,听起来或许没那么可怕,但有些情况下却需要手术干预。了解哪些胆囊息肉面临手术“命运”,对守护胆囊健康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胆囊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常见的如胆固醇性息肉,往往是胆汁中胆固醇代谢异常,析出结晶并沉积在胆囊黏膜上形成的,大多呈多发性,个头通常较小,这类息肉恶变几率相对较低。而肿瘤性息肉,像胆囊腺瘤,虽然占比不高,但恶变潜能较大,一旦恶变为胆囊癌,预后较差。
那么,哪些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呢?其一,息肉直径大于 1 厘米。较大的息肉更容易发生恶变,就如同一个“定时炸弹”,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医生往往会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以绝后患。其二,息肉基底宽广。这种息肉就像在胆囊壁上深深扎根,相比有蒂息肉,它与胆囊壁的联系更为紧密,恶变的可能性更高,通常也需要手术处理。其三,息肉合并胆囊结石。结石在胆囊内反复摩擦、刺激胆囊黏膜,会增加息肉恶变的风险,此时手术切除胆囊既能去除息肉,又能解决结石问题。其四,息肉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这表明息肉细胞可能处于活跃状态,有恶变倾向,及时手术可防止病情恶化。
如果发现胆囊息肉,不必过度惊慌。先通过超声等检查初步判断息肉的类型、大小、基底情况等。对于暂时不需要手术的息肉,要定期复查超声,密切关注息肉的变化,一般建议每 3 - 6 个月复查一次。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的过量摄入,减少胆囊负担;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有助于维持胆囊正常的代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