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全知道

黄小准医生 发布于2024-11-03 20:02 阅读量527

本文由黄小准原创

一、胆囊息肉概述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起或隆起性病变。其形成主要与胆固醇体内代谢紊乱有关,胆囊黏膜层固有膜下大量单核细胞聚集并吞噬胆固醇结晶,形成小肿块突出于胆囊腔内。

胆囊息肉通常在体检中被发现,多数情况下无症状。这是因为胆囊息肉一般生长缓慢,不会迅速增大。据统计,大部分胆囊息肉患者在体检时首次发现自己患有胆囊息肉,且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有胆囊息肉后感到惊讶,因为他们平时并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

胆囊息肉的数目可增可减,无明显症状者可随访观察,若合并其他胆囊疾病,如胆囊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胆囊寄生虫,并有明显症状者或单个直径大于 1 厘米者等,均建议行手术治疗。

二、胆囊息肉的成因

(一)胆固醇代谢不良

正常人的胆汁中主要包含胆固醇、卵磷脂和胆汁酸三种脂类。当肝脏细胞分泌胆汁的功能出现紊乱,三者比例失调,胆汁中部分胆固醇就不能继续溶解在胆汁中,成为胆固醇结晶而沉淀于胆囊壁,从而明显促进胆固醇性息肉的形成。长期高油、高胆固醇饮食容易导致人体胆固醇代谢不良,诱发胆固醇性息肉。

(二)慢性炎症刺激

各类炎性刺激胆囊黏膜使其增生,突出而形成胆囊炎性息肉。例如,暴饮暴食、酗酒引发胆囊炎的反复发作,刺激胆囊内壁可形成息肉。胆囊炎等炎症会使胆囊黏膜长期处于受损状态,在炎症因子的反复刺激下,胆囊黏膜组织不断增生,最终形成息肉。

(三)发育异常

在胚胎发育时期的胆囊芽囊化不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也有可能因为胆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导致的胆囊腔闭塞而产生。这属于先天性发育不良而导致的胆囊息肉。此类成因相对较为少见,但也不容忽视。

(四)其他因素

精神压力过大、不健康饮食习惯、长期饮酒、高龄等也可能诱发胆囊息肉的形成。

三、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对于无明显症状、表现好的息肉,胆囊息肉直径小于 8mm 多发或单发息肉,且形态比较规则的,可暂不进行特殊处理。患者可以每半年或一年定期复查,通过超声检查观察息肉的变化情况。在饮食方面,应减少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等。

(二)药物治疗

当息肉较小但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时,可遵医嘱选择具有消炎利胆作用的药物进行缓解。比如熊去氧胆酸胶囊,它对于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部分患者使用后能使息肉逐渐缩小。

(三)手术治疗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选择手术治疗:息肉直径大于 1 厘米、临床症状明显(如反复上腹痛、呕吐等)、胆囊颈部息肉引起胆囊管梗阻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

四、胆囊息肉的预防

(一)忌饮酒

酒精在体内会引起肝胆功能的失调,使胆汁的分泌和排泄紊乱,从而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风险。胆囊息肉患者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喝含有酒精类的饮料,包括白酒、啤酒、红酒等。据统计,长期饮酒的人群患胆囊息肉的概率比不饮酒人群高出约 30%。

(二)饮食规律

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胆囊息肉至关重要。按时吃早餐可以避免晚上分泌的胆汁存留在胆囊内,刺激胆囊壁形成息肉。如果不吃早餐,胆汁在胆囊内的滞留时间过长,就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如全麦面包、水果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过饱过饥。不要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胆囊的负担。此外,还应避免食用油腻、油煎、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胆囊,增加胆囊息肉的发病风险。

(三)低胆固醇饮食

摄入大量的胆固醇会增加胆囊息肉的发病风险。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因此,胆囊息肉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在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可以多吃一些低胆固醇的食物,如鱼肉、鸡肉、兔肉、豆类、香菇、芹菜等。同时,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预防胆囊息肉的发生。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