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首先从父母做起

尹宏智医生 发布于2020-08-02 20:18 阅读量6761

本文由尹宏智原创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疾病,是指孩子长期的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甚至的抗拒食物的症状。

  患儿厌食时间过长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身体衰弱,容易引发其他疾病。 

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孩子厌食的主要原因。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跟爸爸妈妈有直接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适时添加辅食

很多家长觉得乳类食物非常重要,尤其是母乳,而忽视了辅食的添加,这样孩子就不能顺利过渡,到1岁还以牛奶为主食,造成吞咽及咀嚼困难,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乳类虽然是最适合孩子吃的食物,可是对于年纪大一些的孩子来说,乳类食品含水量多,无法给孩子足够的能量,因此不管是母乳还是人工喂养,都一定要第一时间给孩子添加辅食,这样才能扩大营养结构。

一般情况下,宝宝出生3-4个月后就可以开始添加辅食,以稀糊状、稠糊状、酱状慢慢过渡到半固体、固体。断奶期可以让孩子吃一些谷物类的食物,使孩子顺势地从乳类喂养过渡到以谷物为主要营养。

2、按照自己的饮食习惯来要求孩子,造成孩子偏食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家长的影响,会特别喜欢某样食物,造成营养的不均衡,时间长了还会造成营养不良,从而导致孩子厌食。比方说一些爸爸妈妈觉得某种食物有营养,或者是“高级”就一直给孩子吃,像偏食肉类、高档食品、巧克力、大虾等。有的爸爸妈妈自己不爱吃的东西也不给孩子吃,像胡萝卜、粗粮等等,孩子也会开始不喜欢这些食物,时间长了,当孩子变成“小胖墩”和“小瘦猴”时,爸爸妈妈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3、过多地给孩子买“儿童食品”造成孩子厌食

现在的儿童食品非常诱人,很多爸爸妈妈没有根据其营养价值及需要与否就给孩子购买,且百依百顺,造成孩子只吃零食,不吃正餐。

4、进食的环境不适宜

一些爸爸妈妈会同意让孩子一边玩一边吃饭,有的爸爸妈妈在吃饭的时候就追着孩子跑。一些爸爸妈妈又过于“严厉”对孩子缺乏耐心,会吓唬孩子,动不动打骂孩子,让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会非常紧张,从而就会出现厌食的情况。

厌食症那么难治愈吗?

其实通过家属配合及综合治疗,厌食症是可以治愈的。

一、家属的角色很重要

1、培养合理的饮食习惯

  孩子进食从小就要定时定量,若是每日3餐,每两餐间的间隔以4~5小时为宜;若每日4餐,每两餐间的间隔以3~4小时为宜。尽量让孩子自己进食,这样能提高他们进食的兴趣。

  2.控制零食摄入

孩子的零食及饮料的摄入,必要时,可给小孩吃少量的新鲜果品、酸奶或果汁。

  3.适当督促体育锻炼

  让孩子多多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样可以消耗能量,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

  4.建立适宜的饮食环境

  吃饭应有稳定而安静的场所和轻松愉快的气氛,愉快的情绪可兴奋大脑皮层的进食中枢,提高食欲。也可在饭前给孩子吃点山楂等酸性水果,以刺激胃液分泌。

二、可适当配合综合治疗

1、中药内服法:包括服用汤剂治疗和中成药治疗。孩子厌食多以脾胃虚弱及食积为主,针对不同孩子情况予以健脾消食汤剂口服。中成药可用启脾口服液、神曲消食口服液等。

2、针刺疗法:刺四缝穴,常规消毒后先刺出液体挤出,至刺出血为止,3天后重复一次。

3、捏脊疗法:"捏脊"是古代中医的养生保健方法,用于小儿厌食更是效果显著。

  (1)先在孩子背部轻揉几下,使其肌肉放松。

  (2)用右手拇指沿督脉自大椎穴滑向长强穴,2~3遍。

  (3)自下而上,用拇指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要做到随捏、随提、随放、随向前推进。一般捏3~5遍,即结束。隔天1次,5次为1疗程。注:督脉位于人体的中轴线,在背后中脊;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长强穴位于肛门后上3~5厘米处。

4、外敷疗法:中药外敷特定穴位,以加强脾胃功能,起到开胃消食作用。

5、适当补锌:如检查血锌低下,可适当补锌,疗程1-3个月。锌能使味蕾细胞迅速再生,改善味蕾的敏锐度,又能提高消化功能,对缺锌的患儿有效率高达90%以上。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