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何时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陆坚医生 发布于2024-08-21 04:19 阅读量407

本文由陆坚原创

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是导致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最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除需定期接受健康体检,必要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感染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已被医学实践证实是治疗HBV感染的有效手段。

HBV感染者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预后风险判断和决策的过程。需要依据感染者血清HBV-DNA(推荐使用高灵敏度检测技术)、 肝功能转氨酶(如ALT、AST等)水平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同时结合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决定是否需启动抗病毒治疗。

既往的临床经验多以感染者是否发生肝功能异常(如ALT升高2倍或以上)作为启动抗病毒治疗(口服核苷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等,注射长效干扰素)的主要参考依据,但近年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在肝功能正常的患者中,依然可以发生肝脏病理学显著炎症坏死,甚至肝硬化或肝癌等相关不良预后。

因此,最新国内外医学指引均对HBV感染启动抗病毒治疗的条件进行了调整,指出:对于血清HBV-DNA阳性者,无论肝功能是否异常(ALT水平高低),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均建议抗病毒治疗。(1)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2)年龄 > 30岁;(3)肝活检提示肝脏存在明显炎症或纤维化;(4) 有HBV感染相关肝外表现(如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等)。

目前在临床上决定启动抗HBV治疗最常见的条件就是HBV慢性感染(>半年以上)且HBV-DNA阳性、年龄 > 30岁或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