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的药物治疗

吴博医生 发布于2018-10-12 21:33 阅读量10827

本文由吴博原创

       瘢痕疙瘩是皮肤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变性所形成的超出原损伤范围的良性皮肤肿瘤。瘢痕疙瘩常继发于外伤、感染、烧伤以及手术后创面,复发率高,除影响皮肤的美观及功能外,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虽然目前临床上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较多, 但均有利有弊, 且单一方法治疗效果差, 都不能令医生及患者满意。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断研究, 在治疗瘢痕疙瘩上也有很大进展,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多种方法联合, 综合治疗瘢痕疙瘩效果尚可。现把近年来国内外对瘢痕疙瘩的药物治疗方法分别叙述如下:

image.png

细胞外基质靶向药物

1、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主要是使瘢痕疙瘩退化,从而减轻症状,如瘙痒和疼痛,并改善其外观表现。目前常用的激素类药物有去炎松、 曲安奈德、 得宝松等。一般病程较短且体积较小的瘢痕疙瘩基本经1次注射后就可见效,病程长或体积较大者约至少需要治疗3~10次治疗。

2、甲苯吡啶酮:甲苯吡啶酮可以通过降低与瘢痕疙瘩有关的细胞因子,如TGF-β和IL-6的水平,并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因子的表达, 同时它也可以减少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嵌入胶原凝胶收缩,但其存在剂量依赖性。临床试验表明,局部应用 8%甲苯吡啶酮凝胶3次/d, 连续6个月可以诱导瘢痕退化并改善瘢痕症状,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3、胶原酶:有研究表明,病灶内注射600~4 500U 纯细菌胶原酶, 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水疱、溃疡、肿胀等,虽然这些副作用2周后即可缓解,但瘢痕的体积并没有令人满意的变化。所以推测,局部应用外源性胶原酶只是起到了酶“刀”的作用,而不是细胞外基质( ECM) 合成和降解的关键调节物。

4、雷帕霉素:经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雷帕霉处理后的人瘢痕疙瘩Fb中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细胞周期蛋白D1、纤连蛋白、胶原和ɑ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调,证明了雷帕霉素在治疗瘢痕疙瘩中的抗增生作用和治疗潜力。Syed等用mTOR抑制剂P529处理人瘢痕疙瘩Fb后观察到,Fb的增殖、迁移受到抑制且其胶原合成显著减少。mTOR抑制剂可能成为有效的抗瘢痕疙瘩药物,但尚无其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试验报道。

5、透明质酸(HA):瘢痕疙瘩具有以透明质酸减少的细胞外基质沉积的特征,Hoffmann 等研究证实HA具有根据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特定基因型,使细胞功能正常化的潜力,并通过研究表明,高分子量HA可用于补充H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间沉积,从而减少纤维化,并最终减少瘢痕疙瘩。

细胞靶向药物

1、5-氟尿嘧啶( 5-FU):临床试验表明,瘢痕疙瘩病灶内注射5-FU( 50mg /mL,每次0. 5 ~2mL) ,治疗后多数患者显示瘢痕疙瘩大小 减少超过50%,病变处变平,周围退化,除了疼痛,烧灼感或溃疡未观察到严重的副作用。目前为了提高病灶内注射5-FU的效果,可以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包括外科手术切除和应用曲安奈德。

2、博来霉素:博来霉素是一种细胞毒性抗生素,具有抗癌、抗菌、 抗病毒的作用。它可以将细胞生长限制在G2 /M期,并切割DNA诱导其凋亡。

3、维甲酸: 维甲酸是维生素A的活性代谢产物, 其机制可能与干扰成纤维细胞的 DNA 合成和细胞功能有关。

4、秋水仙碱:秋水仙碱是一种抗微管剂,可在细胞有丝分裂中阻断纺锤体活化,并能诱导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酶。然而其毒性问题如神经病变和意外死亡却限制本剂作为医疗药物的使用。

5、平阳霉素:平阳霉素是一种广谱抗肿瘤抗生素,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还能通过抑制瘢痕组织血液供应,另外平阳霉素还能抑制胶原合成酶的活性,使瘢痕疙瘩胶原沉积得以控制,使瘢痕组织坏死液化。

6、丝裂霉素C:其为一种抗生素,能抑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有研究显示,丝裂霉素C局部外用对于治疗瘢痕疙瘩和肥大性瘢痕安全有效,而病灶内注射丝裂霉素 C 可能会加重病情。

7、喜树碱衍生物:喜树碱衍生物来源于喜树,属于植物提取物。有学者对喜树碱衍生物研究发现,在治疗萎缩性瘢痕疙瘩方面,喜树碱衍生物优于其他抗肿瘤药物,且联合透明质酸纳米微乳经皮给药治疗,可快速去除突出皮损、修复凹陷的皮肤,瘢痕修复较为理想。

8、阿霉素:阿霉素( 多柔比星) 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也是治疗瘢痕疙瘩的新药物。在皮损位置注射盐酸阿霉素治疗后,在细胞毒性作用下促进增生细胞坏死分解,临床疗效优于糖皮质激素,尤其是对形成 1 年的新鲜瘢痕治疗效果可靠。多数患者局部用药后,敏感性较高,皮损消退快,但存在大剂量用药后,类似化疗的不良反应,故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皮损位置平复后可换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避免抗肿瘤药物用药时间过长。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不理想者,可换用 5-氟尿嘧啶、 丝裂霉素或联合其他手术疗法。

9、维拉帕米:维拉帕米是较为常用的钙离子拮抗剂,它通过调整细胞膜内外钙离子水平发挥抗成纤维细胞增生的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维拉帕米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具有抑制作用,可诱导细胞凋亡、 促进瘢痕核心蛋白多糖快速分解,从而达到降低瘢痕疙瘩胶原蛋白水平的目的。有研究发现,维拉帕米局部注射治疗具有抑制白细胞介素6的作用,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改善凸起的瘢痕疙瘩,抑制局部瘢痕增生,但严重的瘢痕疙瘩需与外科手术、物理治疗及射频治疗等联用,术后增加糖皮质激素外用,可促进皮损位置尽快修复。

生化微环境靶向药物

1、生长因子调节药物

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VEGF靶向抗血管生成疗法等,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免疫调节剂

他克莫司:他克莫司也被称为FK-506,是一种磷酸酶抑制剂和免疫抑制药物。最近的研究显示,应用他克莫司软膏涂抹创面可以有效抑制兔耳瘢痕增生形成。其可抑制T细胞活化,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 TGF-β1,TGF-β2,IL-4 和TNF-α的表达,进而降低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此外,有研究他克莫司还可以通过抑制TGF-β1,促进Smad2 /3,Smad4的磷酸化作用, 进而抑制细胞胶原蛋白

的合成。说明他克莫司能有效的通过抑制TGF-β/Smads 信号通路来进行瘢痕疙瘩抗纤维化治疗。

海藻糖:海藻糖是一种天然的双糖,它是蔗糖的异构体,可以预防术后纤维瘢痕的形成。当在体外用海藻糖处理正常人成纤维细胞时, 可抑制细胞生长并呈剂量依赖性,也减少了波形蛋白和α-SMA的表达。

干扰素:干扰素(IFN) 是具有抗病毒作用,同时具有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对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细胞增殖、胶原合成的作用, 其机制主要是诱导成纤维细胞发生凋亡, 降低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活性。有研究显示,在瘢痕切除术后的伤口局部注射IFN-α2b,瘢痕疙瘩的复发率显著下降,但观察到其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发热、肌肉疼痛、疲乏、头疼等。目前,临床对应用干扰素治疗瘢痕疙瘩存在不同意见,仍需进一步研究。

咪喹莫特:咪喹莫特属于非核苷杂环胺药物, 为小分子免疫调节剂。有研究表明,对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在缝线和周围部位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共8周,经过6个月随访,未发现复发现象。此原理系咪喹莫特能诱导IFN-α的产生,而IFN-α可增强瘢痕胶原酶活性,减少成纤维细胞的合成及引起细胞凋亡。

抗炎药物

白介素-10( IL-10) :IL-10是具有抗炎性的一种细胞因子,因慢性延长的炎症反应是瘢痕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其在治疗瘢痕疙瘩上具有一定潜力。有研究表明在成年的大鼠创伤48h前在创伤部位局部注射可以表达出 IL-10 的慢病毒载体和绿色荧光蛋白( GFP) ,炎症应答减少,没有观察到异常胶原沉积且皮肤结构恢复正常, 相反的, 单纯注射GFP的大鼠形成了瘢痕。

积雪苷:积雪苷是萃取天然植物积雪草的有效成分,其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少黏多糖的胶原量的作用。现已有成品积雪苷霜软膏和积雪苷片可用于瘢痕疙瘩的治疗。

抗变态反应药物

曲尼司特:曲尼司特主要被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 其可以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前列腺素, 并通过抑制TGF-β1的释放来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有研究表明醋酸泼尼松龙局封配合曲尼斯特口服治疗瘢痕疙瘩疗效显著, 优于单纯使用泼尼松龙局部封闭治疗。

艾蒿:艾蒿是一种抗变态反应药,具有抗组织胺、抗氧化,诱导凋亡和抗炎症活动等作用。有研究表明艾蒿局部外用,2次/d使用连续2 个月,可改善烧伤后肥厚性瘢痕的瘙痒,其有效率为78. 6%。

其他新型药物

肉毒素A :已有报道其对瘢痕疙瘩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具体机制推测可能是:①肉毒素A降低了切口愈合过程中周围组织和肌肉对切口的牵张作用,并且发现肉毒素A能减轻瘢痕疙瘩生长所引起的顽固性痛痒,且疗效具有时间依赖性; ②肉毒素A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且可以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抑制细胞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 的表达。使得切口周围细胞凋亡增加且增殖减慢, 从而降低瘢痕疙瘩的复发。肉毒素A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随后众多的临床研究也证实其局部注射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瘢痕疙瘩,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并且毒性较低,并发症较少。

其他

      除上述外,常外用药物还包括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此外,在德国的瘢痕指南中, 含有洋葱提取物的瘢痕膏能抑制人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并能下调β1整合素的表达,可以用来治疗活动期的瘢痕和预防瘢痕切除术后的复发。

中医疗法

      中医认为,瘢痕疙瘩是气血壅滞, 属疽症,是经络痹疽, 邪毒与体内浊气、 瘀血等引发的病症。陈刚等通过研究得出丹参酮ⅡA 培养液可以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其作用效果与浓度有关。此外,还有黑布药膏、复元活血汤治疗疤痕疙瘩的报道。

      尽管近年来对瘢痕疙瘩治疗药物的开发已取得了较大进步, 然而大多数抗瘢痕疙瘩药物通常仅用于预防或辅助治疗, 并不能取代或等同于手术切除。目前治疗瘢痕疙瘩的药物发展仍然有许多困难, 主要原因是其发病机制不明且动物模型缺乏,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药物研发的进程。因此, 对瘢痕疙瘩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需要新的机制研究作为理论指导,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不断的深入,瘢痕疙瘩新的病理机制也在不断地被揭示, 这些都为瘢痕疙瘩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