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危儿早期干预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高危儿由于在母体内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脑损伤及其后遗症。然而,通过早期干预,可以促进损伤脑组织的修复,激发大脑的潜在代偿能力,从而有效补偿高危因素造成的脑损伤,预防、减少神经发育障碍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2. 早期干预的时间
高危儿在病情稳定纠正月龄达35周时就可以开始科学地介入干预训练。早期干预的效果越早越好,年龄越小,脑的可塑性越强,对脑损伤的代偿能力越好。
3. 早期干预的模式
医疗机构干预为主的模式:在专业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
医疗机构指导下的家庭训练为主的模式:在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家庭进行训练。
医疗机构干预与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模式:结合医疗机构的专业指导和家庭环境进行训练。
4. 早期干预的指导
营养与体格生长
指导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合理喂养,均衡膳食。
纠正不良进食和喂养行为,处理体格生长偏离、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等问题。
运动发育
根据儿童运动发育规律进行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训练。
感知觉与认知发育
通过玩耍和交流促进感觉器官的发育,如追视、追听、触摸不同质地的物品等。
语言发育
对单纯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从引导儿童“看”、“指”及“说”三个层次进行干预。
社会情感与适应行为
了解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进程,选择合适的亲子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帮助儿童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5. 识别与利用保护性因素
积极回应婴幼儿的需求,建立丰富温馨快乐的养育环境。
建立“互惠”的、“安全依恋”的亲子关系,促进婴幼儿与抚养者之间的安全依恋关系。
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利于神经系统发育。
个性化适宜的干预方法,根据婴儿和母亲的个人特质制定干预计划。
支持性线上社交网络,获取科学的早期干预方法和缓解压力。
6. 免于暴露风险因素
减少或免于环境压力,避免不必要的疼痛刺激和过度诊疗。
减少母亲焦虑导致的养育压力,避免亲子交流困难。
减少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如过度疲劳和刺激。
避免营养不良,如早产和小于胎龄儿的营养追赶。
7. 家庭赋能
支持家庭掌握早期干预方法,促进婴幼儿的持续积极发展。
教导家庭具体相关的技能,维持早期干预效果。
8. 高危新生儿行为神经发育评估体系
评估原则:包含多方面信息和多种要素,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以婴儿与其最信任的照料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为基础。
常用评估方法:全身运动评估(GMs):适用于所有从出生到矫正胎龄5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新生儿神经行为评估(NBNA):适合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矫正胎龄40周后检查)。
0-1岁神经运动评估(INMA):包括视听反应、运动发育、主动和被动肌张力、反射以及姿势等,能敏感地发现脑瘫、智力低下、早期孤独症谱系障碍倾向等。
这些措施和方法是高危儿早期干预的科学依据,能够帮助高危儿及其家庭更好地进行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
参考资料
【专家共识】高危新生儿行为神经发育早期干预专家共识
共识解读:高危新生儿行为神经发育早期干预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