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食同源”,其含义一是指许多药材(或食物)既可以作为美食佳肴饱口福,也可以作为药物治疗、预防疾病,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二是指中药与食物之间是“同源”的关系。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这就是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可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或不同的病情,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合理的烹调加工而制成“食疗”佳品。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表明医药与饮食属同一个起源。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因为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不宜进食。通过讲究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而逐渐形成了药膳、食疗。
俗话说,药疗不如食疗。为了达到健康之道,除了须注意日常生活习惯之调整外,饮食的调整也可达到养生目的,食疗须求其所宜,其所忌,且中医治病相当重视对证下药,所以在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食补前应先了解体质(体质目前普遍认为分为九种: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才不至选择偏差太多,反而失去其意义。了解体质后接着须知道药(食)物的性质,才能对证下药(食)物。
那么举一些常用的药食同源的例子:
1.当归生姜羊肉汤
这一药膳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具有温中补虚,祛寒止痛之功效。目前也作为食疗的佳品,用于阳虚质怕冷、产后血虚,腹中冷痛,寒疝腹中痛, 以及虚劳不足等症。
原料:当归20g,生姜30g,羊肉500g,黄酒食盐各适量。 做法并不复杂,当归、生姜冲洗干净,用清水浸软,切片备用。羊肉放入开水锅中略烫,除去血水后捞出,切片备用。当归、 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黄酒、食盐,旺火烧沸后去浮沫,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成。
2. 益气健脾数山药
山药,也叫淮山(怀山),常见于我们的饭桌之上,例如:山药粥、清炒山药片、拔丝山药、山药糕等等。味甘性平,能健脾补肺、益精固肾。其补而不腻,香而不燥。历代医家盛赞山药为“理虚之要药”。山药食用,烹可为肴,碾粉蒸可为糕,多做甜食;既可切片煎汁当茶饮,又可轧细过箩煮粥喝。山药配黄芪能固表益卫,补中益气,利水消肿;配茯苓,用于病后气弱,年老体弱之调养尤为适宜。
3.岭南特产清补凉
传说,秦始皇一统七国之后,开始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大军推进至岭南一带。中原的士兵不适应南方的湿润气候,纷纷得病,军队战斗力大减,屡战屡败。正当众将士束手无策之时,随军大夫研发了一种药食两用的粥,以莲子、百合、沙参、茨实、玉竹、淮山、薏米为原材料,经过加工后礳成浆状食之。服用后人感镇静、精力充沛,军队重新作战勇猛。赵佗感慨的说,食之清热气、补元气、此物可称清补凉也。目前流行于中国海南、广东、香港和澳门、广西等地区。
在后面的文章也会陆续给大家介绍一些“药食同源“的中药材,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