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堵塞,不放支架行不行?

陆京伯医生 发布于2019-05-05 16:09 阅读量7622

本文由陆京伯原创

    长期动脉粥样硬化往往导致下肢动脉狭窄甚至闭塞,患者会因此出现间歇性跛行、肢体疼痛、甚至腿足坏死。通过腔内导管导丝技术,开通闭塞动脉,使动脉血复流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以往在打通动脉后,为避免血管壁再度回缩闭塞,会在病变部位放置支架支撑以保持管腔通畅。但这样也带来了支架再狭窄的问题,另外,有些跨越关节、或存在重要分支的部位也不适合放置支架。那么,不放支架行不行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动脉是如何闭塞的。简单的说,动脉硬化使得血管壁上出现斑块,斑块越变越大,造成动脉管腔从轻度狭窄到重度狭窄,直至闭塞(图1)。可以理解为通畅的河道里堆积了很多石头,造成水流中断。让河流再通的办法无外乎两种,一是把石头挤到河床边,使河道通畅(相当于使用支架把斑块挤开,图2)。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彻底把石头搬走(相当于彻底切除并取出斑块)。以往切除斑块必须通过传统的开刀手术才能完成,即内膜剥脱术,彻底取出斑块之后,当然也就不需要放支架了。但有些患者由于高龄体弱,身体不能耐受开放手术。那么通过微创技术能否完成斑块切除呢?

图1

1.jpg

图2


2.jpg

得益于技术升级进步,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肯定的答案。

目前通过微创方法切除斑块主要有激光消融和斑块旋切两种技术。后者已经在国内多个血管外科中心临床应用,其技术要点是将一个直径不到2mm的精密旋切刀头(图3)送至斑块部位,通过刀头的高速旋转,切除并将斑块移出体外,以达到恢复血管腔面积的目的。

图3


3.jpg


手术效果直观,下面看几个手术病例:

1 患者陈某, 男性,66岁, 间歇性跛行半年入院,间跛距离约500m。下肢血管CT检查提示右侧股总动脉重度狭窄。

术前DSA造影,如下图:


4.jpg

术中采用股总动脉斑块旋切+药涂球囊技术,术后DSA造影:股总动脉狭窄消失,管腔得以完美修复,免于支架置入,如下图。


5.jpg

2.患者张某,男性,78岁,间歇性跛行1年余,间跛距离200m,近来出现左小腿静息痛。术前下肢CTA检查提示左侧腘动脉闭塞,血流中断,如下图。


6.jpg

术中采用左腘动脉TurboHawk斑块旋切+药涂球囊技术,术后造影提示:左腘动脉顺利开通,血流通畅,免于支架置入,如下图。


7.jpg

术后患者症状缓解,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消失,手术效果满意

 

斑块旋切技术疗效确切,是非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狭窄性疾病的重要技术手段

我科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导致的肢体缺血性疾病治疗经验丰富,已成功开展多例斑块旋切手术,效果良好,欢迎广大患者咨询就诊。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