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隔包含上起胸廓入口下至膈肌、前起胸骨后缘后至脊柱前缘、两侧纵隔胸膜以内的所有组织器官。前纵隔以胸腺疾病、生殖细胞疾病及甲状腺发育异常最多;中纵隔好发各种囊肿及淋巴疾病;后纵隔则多见神经源性疾病。
主要纵隔疾病的分类及治疗:
(1)胸腺疾病:约50%的胸腺疾病患者没有症状,或仅有咳嗽、气促、胸痛或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很多患者是因重症肌无力就诊。需与胸腺增生、淋巴疾病相鉴别。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切除疾病及整个胸腺,伴重症肌无力者应清扫前纵隔脂肪。I期胸腺疾病术后复发率极低,单纯手术即可;II期、Ⅲ期者应行术后放疗;Ⅳ期患者应同时予以化疗。多数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仍应继续服药治疗,逐步减量,根据症状调整药量。
(2)神经源性疾病:成人神经源性疾病多为良性,儿童约半数为恶性。可无症状,或有下肢乏力、感觉异常,胸背部疼痛或脊柱侧凸。一般影像学检查易于诊断。成人神经源性纵隔疾病逐步增大可侵入椎管,应积极手术切除。儿童恶性率高,应及早手术切除,术后根据病理性质采取进一步的辅助治疗。恶性神经源性疾病对放疗多较敏感,化疗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3)畸胎类疾病和囊肿:可分为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疾病。常见症状为胸闷、胸骨后疼痛、咳嗽、气促、心悸。恶变率较高,易继发感染。一旦诊断应积极手术切除,恶性畸胎疾病术后应放射治疗。
(4)纵隔囊肿:绝大多数为先天性良性病变,多见于中纵隔近肺门区域。多数无症状,支气管原性囊肿和食管原性囊肿与支气管或食管发生交通者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手术摘除预后良好。心包囊肿少有症状,典型病例可仅穿刺抽吸,CT随访,与恶性病变难以鉴别者可手术切除。非特异性囊肿以手术切除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