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耳部瘢痕疙瘩的防治

龚桃根医生 发布于2018-02-15 17:04 阅读量6682

本文由龚桃根原创

佩戴亮丽的耳环是一种时尚,深受广大青年男女的喜爱,然而,佩戴时如果不注意一些小细节,就有可能带来不少的麻烦,耳朵长个小疙瘩,如绿豆大小,感觉比较硬,等逐渐长大了就成了小球球,有些前后生长,如哑铃样,常伴痒、痛等不适。这个小疙瘩就是瘢痕疙瘩,俗称疤痕瘤,是瘢痕组织过度增生所致,由于其具有肿瘤生长特性,进行性生长,可破坏周围正常组织,从而影响耳部外形。                                                            

                                                                                            2.jpg

  1. 耳部瘢痕疙瘩是如何形成的?

    大部分耳部瘢痕疙瘩是由于打耳洞后伤口感染或佩戴非惰性材料的耳钉(塑料、植物性等)继发炎症所致,初期表现为红肿、热痛、化脓(感染期),之后主要表现为痒感(炎症期),最后局部形成小疙瘩(过度增殖期),由于不同个体炎症反应的程度不同,各时程变异较大,瘢痕疙瘩形成一般在打耳洞后3-12月。还有一部分是由于烧伤、外伤或手术等病因引起,其发病过程基本相同。

  2. 耳部瘢痕疙瘩形成与遗传有关吗?

    耳部瘢痕疙瘩与其他部位的瘢痕疙瘩一样,具有一定的种族倾向和家族遗传倾向,有色人种明显高于白种人(15倍),家族性遗传率约3%。曾有学者调查4358名中国成年人后发现,瘢痕疙瘩患病率23%,男女比例为1:2,25%有家族史。目前认为瘢痕疙瘩家系的遗传模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不完全,且表现度存在差异。

  3. 如何治疗?

    目前公认的用于临床治疗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手术切除,术后联合低剂量放疗、局部激素注射或压力治疗等方法,尽可能降低复发率。三种辅助治疗方法哪种最佳目前尚无定论,一般是根据术者的经验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放疗最好在手术当天或术后72小时内开始,总剂量10~15Gy,可分多次进行,有效率为70~90%。激素治疗一般在术后3~4周(炎性增殖期),视伤口恢复情况而定,若伤口出现痛、痒、皮下可触及硬结,则表明瘢痕已出现过度增殖,需局部注射激素抑制炎性反应,必要时隔3~4周再注射一次(一般2~3次可消退),若伤口一切正常,可不必注射,叮嘱患者密切随访观察,有任何不适随时复诊,有效率可达90%。压力治疗由于佩戴时间长(4~6月,每天12小时以上),许多患者难以坚持,从而影响疗效。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手术原则是彻底切除瘢痕组织,修复创面,尽可能保留和重建耳廓外形。具体手术方式较多,应根据病变的位置、大小、是否初发以及邻近周围结构的情况灵活选择,有些破坏较严重者还需采用适当的修复方法,如原位皮瓣、邻近皮瓣、耳后游离皮瓣、耳廓软骨支架成形等,目的就是要尽可能重建耳廓外形。

  4. 如何预防?

    首先,建议疤痕体质者或有家族史的人尽量不要去打耳洞,可以选择佩戴磁性耳夹,若一定要打耳洞,使用的针或枪一定要严格消毒,佩戴惰性材料的耳钉(金、银或医用合金等),且松紧合适,期间若出现红、肿、热、痛等不适,随时取下耳钉,局部消毒处理。若早期发现长小疙瘩,应及时就医,避免继续增大破坏周围正常结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