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色素瘤指有恶性变化的色素斑痣,是由交界痣或混合痣性质的痣发展而来。虽然不一定由斑痣恶变,但是慢性刺激和不恰当的治疗对斑痣转变成黑色素瘤有很大的关系。足跟为好发部位,头颈及四肢次之,大部分病例转移至区域淋巴结,也可血道转移。临床诊断依据色素变化和临床症状以及整块标本活检。最好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病因及其症状
黑色素瘤是起源于能制造黑色素的细胞的恶性肿瘤。表现为黑痣突然出现或迅速长大,色泽不断加深,四周出现彗星状小瘤或色素环,局部发生疼痛、感染、溃疡或出血,出现肿大的淋巴结。肿瘤好发于下肢,其次是头、颈、上肢、眼、指甲下和阴唇等处。早期即能由淋巴道和血行转移至肝、脑、骨、黏膜等处。发病与黑痣有密切关系。经常受摩擦的手掌、足底和眼部的黑痣以及位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的黑痣容易恶变,被认为是黑色素瘤的前驱期。
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皮肤肿瘤。良性黑色素瘤又称色素痣,多不引起注意。黑色素瘤可以一开始即为恶性,但通常由交界痣恶变而来。这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较为常见。多见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男女之比为2:1。好发部位为下肢,以足部为最多,其次是上肢、头颈、躯干等处。发病原因尚不明,但部分病例有皮肤受伤的病史,烧伤及X线照射可能是诱因,有少数病例与内分泌因素有关,家族性倾向也有报道。肿瘤呈灰黑色,结节状,质软,时有溃烂。此瘤不论有无转移,都应及时治疗。
临床表现
肿瘤为单一实性,常有包膜,颜色可黑色、红棕色,深浅程度不一,也可无色素性。
黑色素瘤与良性黑色素细胞瘤的鉴别,根据组织形态学较为容易,困难的是处于两者中间中等级别的黑色素细胞瘤。尽管不是所有的病例都能明确鉴别,但要强调黑色素瘤细胞不典型性和核分裂多,并有局部坏死这些恶性特征。呈巢状、上皮样细胞学特征、低Ki67指数、小叶周围IV胶原和层黏蛋白沉积都有利于黑色素细胞瘤的诊断。
治疗
[治疗方针]
治疗黑素瘤的主要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
1. 手术:早期黑色素瘤患者的首选,未见远处转移的患者需要行原发灶切除,同时根据病理厚度来决定扩大切除的范围,部分患者需要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来检查是否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若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则需要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再次强调,黑色素瘤患者千万别截肢,目前国际多项研究已证实,扩切2cm和截肢对于患者来说疗效无差别,但患者截肢后生活质量会下降一半。另外有一些姑息切除术,只为改善症状,无法延长患者生存。
2.化疗:经常听到患者甚至有些医生声称黑色素瘤对放化疗不敏感,确实,黑色素瘤是一种免疫原性很强的肿瘤,与其他肿瘤相比,放化疗欠敏感。但在过去几十年,黑色素瘤作为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化疗仍是重要手段。近几年,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更是作为晚期非突变黑色素瘤患者的首选。常用有效的化疗药物包括:达卡巴嗪、替莫唑胺、顺铂、卡铂、福莫司汀、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等。联合化疗的有效率更高,而方案的选择则需要黑色素瘤专科医生根据患者一般状况、基础疾病、转移状况等来决定。
3.放疗:一般认为黑色素瘤对放疗不敏感。有以下情况需要行放疗:①鼻咽黑色素瘤术后需要行鼻咽局部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率;②骨转移灶放疗以控制局部骨破坏,减轻疼痛;③脑转移灶伽马刀治疗以控制脑转移,全脑放疗意义不明确,目前在相关研究中;④部分区域淋巴结多发转移患者可行局部放疗,以降低区域淋巴结复发概率;
4. 靶向治疗:原则上,靶向治疗包括“特定”和“广谱”靶向药物。“特定”靶向药物即包括Ckit抑制剂伊马替尼、Braf抑制剂威罗菲尼。携带这些突变的患者常规治疗有效率低,特定靶向药物治疗起效快,毒副反应相对小,除非经济原因外一般作为首选。“广谱”靶向药物包括血管内皮抑素恩度、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多靶点抑制剂索拉菲尼、索坦、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等。值得注意的是,“广谱”靶向药物需要与化疗药物联合方能达到最佳疗效,如何搭配、处理副反应都需要黑色素瘤专科大夫参与指导。
5.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最近5年来肿瘤界最热门的进展。但其实回顾黑色素瘤的治疗历程,免疫治疗已应用多年。十余年前,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随机研究即证实并确认大剂量干扰素作为皮肤黑色素瘤辅助治疗首选。而近几年的新药伊匹单抗和PD-1抗体更是让黑色素瘤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典范。这些药物在欧美黑色素瘤患者中取得了可谓神奇的疗效。能否在中国黑色素瘤患者中重复这种神效呢?目前还有待临床研究证实。
总体来说,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相对较高的肿瘤。但并非得了黑色素瘤就判了死刑,像李香山(非诚勿扰2男猪脚)那样直接放弃治疗更是不值得效仿。很多早期黑色素瘤患者经过规范的治疗之后可能不会复发,或者至少延长了复发的时间,转移的患者也能够延长生命、减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