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故事一
圈姐的闺蜜小娟,大约两年前第一次怀孕,孕8周多时遭遇胎停,还好药流成功,没有经过手术,少受了不少罪。医生告诉她,第一次胎停是偶然的,不用做特别的检查,半年后可以自然备孕。
半年后,又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娟第二次怀孕了,可是谁都没有想到,怀孕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她再次遭遇胎停,胎儿当时大概9周左右大小。后来又经历了不少波折,现在仍然在努力的路上。
02 故事二
前同事小郝,3年前第一次怀孕胎停在8周多,就诊时医生的意见和小娟的医生一样,不用特别在意,放松心情,也不用刻意检查,几个月后就可以自然备孕了。
后来小郝就没有去做检查,没几个月怀孕并成功生下了个大胖儿子。
两个故事,同一个问题,一样的说辞,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面对第一次胎停,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03 第一次胎停后只赌运气?
曾经有一组数据说,第一次怀孕遭遇胎停占所有第一次怀孕的15%以上,按照每年1600万新生儿,这个数字非常庞大。
还有一组数据,第一次怀孕就胎停的女性,下次成功分娩的机会有80%左右,那么剩下的20%呢?剩下的20%会发展成复发性流产或习惯性流产。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80%的人,还是20%的人,只能靠试吗?这在纸面上看只是一组组数字,但是对一个家庭来说,只有100%和0%,我们都不想成为中招的那一个,那有什么办法能避免吗?
04 第一次胎停我们最应做什么?
引发胎停无非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种子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土壤问题”。
确认胎停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检查胚胎染色体,确认是否种子出现了问题,这不但能帮我们找到此次失败的原因,还能为下次备孕指明方向。
关于第一次胚胎停育“优胜劣汰”的说法,其比例可能达到40%—60%,甚至比例更高一些。
当然,如果真是胚胎染色体异常被优选掉的,这是幸运的。可是,反过来推算还有40%—60%胚胎停育的病例胚胎是健康的,也发生了胚胎停育。
“种子”没问题,那就说明“土壤”有问题,病因我们没有发现,就不能及时纠正,下一次备孕时胎停因素若还在,再次胎停的可能性相应增高。
05 第一次胎停没来得及做胚染怎么办?
有的姐妹说了,谁第一次什么都懂啊,我们就是因为胎停了才了解了这个领域,第一次胎停光顾着伤心了,没做胚染,我们也不确定是种子出了问题,还是土壤有问题,这怎么办呢?
这就看个人选择了,所有的胎停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反复胎停也是从第一次开始的,如果你真的能承受再一次胎停所带来的身心痛苦,你可以冒险再去尝试一次,你也有百分之五十的机率可以成功。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圈姐还是希望你进行一下关键胎停因素的排查,降低下次怀孕胎停的风险。
06 胚染没问题没查胚染怎样降风险?
不管是没做胚染检查,还是做了胚染检查没发现问题,这两种情况都不能排除母体问题,但是相对来说做了胚染检查没发现问题这类姐妹,母体的问题要更确切一些。
所以针对胚染没问题的姐妹,圈姐建议你们可以做一个全面深入的凝血和免疫检查,虽然任何全套的检查都只限于在目前医学认知范围内的全面,可是这也足够涵盖绝大部分影响胚胎因素的检查。
对这部分姐妹来说,虽然你们是第一次,但是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因为你们明确是母体因素,如果致命因素不处理,下次一定还会出现再次胎停,复发性胎停也是从第一次开始的。
对于没做过胚染的姐妹来说,虽然有百分之五十的机率是优胜劣汰,但是仍有百分之五十存在母体原因,如果你属于谨小慎微型,宁可错杀不可放过,那我建议您按照上文进行检查。
如果您说我不想花那么多钱进行那么细致的检查,有没有一种检查,可以让我先简单了解一下原因,万一有问题,我再进行更进一步细致的检查。
所以,我们可以选择重点筛查可能导致流产的病因:内分泌、免疫和凝血因素等,因为感染、解剖等因素在怀孕前都应该进行过排查,所以在这里就不赘述:
针对染色体的检查:夫妻双方染色体核型检查
针对内分泌因素的检查:甲状腺功能异常、胰岛素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等
针对血栓高凝因素的检查:抗磷脂抗体(典型的: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抗β2糖蛋白1抗体;还有非典型的相关报道也认为与异常妊娠相关)、易栓检测(抗凝血酶Ⅲ、蛋白S、蛋白C活性等)、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弹力图、同型半胱氨酸、叶酸代谢基因等
针对同种免疫的检查:目前专家共识已不推荐检查,除非所有检查都没发现原因。
针对自身免疫的检查:抗核抗体谱、风湿三项、补体、免疫球蛋白、血沉等
当然也有胚胎染色体异常与母体因素同时存在的可能,但对于第一次胎停育的患者母体、胚胎同时存在问题的比例还是极低的。
以上就是关于第一次胎停,我们应该怎样做的相关内容。
如果你是明确胚染没问题,还是不想系统检查,也想通过上面列的项目进行简单排查,我认为也是可以的,但是有漏诊的风险,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