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常见病容易忽视,育龄期女性更要注意

周敏医生 发布于2021-06-05 09:07 阅读量6428

本文转载自妇科之家

患者很容易错过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最佳干预期。

“医生,我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来月经了”

“医生,我一个月里来了两次月经,量还少了”

……

现代英姿飒爽的职场女性,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高压式工作环境的双重影响,月经异常成了大多数女性就诊的首要主诉,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和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成为了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2016年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协会(ESHRE)和国际绝经协会(IMS)提出了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的概念,POI进一步可能发展为卵巢早衰(POF)。目前认为POI的诊断标准为:女性在<40岁出现≥4个月的停经或月经稀发,并连续两次间隔4周以上的FSH>25U/L。

随着平均生育年龄的不断延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造成的生育困惑成了“拼命女郎”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理清概念很重要:DOR≠POI

卵巢储备功能指卵巢皮质区卵泡生长发育并形成可受精卵母细胞的能力,若卵巢内可募集的卵泡数量减少或卵母细胞质量下降,会导致生育能力下降,即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DOR处于POI的早期,可能没有月经稀发或闭经等临床表现,只表现为生化水平的异常,不易引起女性的重视,因而容易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期。

知其所以然:DOR的病因有哪些呢?

DOR的病因是复杂的:

1)遗传因素:2021年J Clin Oncol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携带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的女性,DOR的发生率会增加,且BRCA1的突变更易造成DOR。BRCA基因(乳腺癌抑癌基因)早被临床医生所熟知,它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突变与乳腺癌、卵巢癌等的发生密切相关。Porcu等亦发现BRCA1基因在DNA修复中的作用可能比BRCA2基因更为重要[1]。当然,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也可能参与了DOR的发生和发展。

2)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疾病可能使卵巢成为免疫攻击的靶位,如抗肾上腺皮质抗体被认为是卵巢自身免疫的生物标志。

3)医源性损伤:盆腔手术史(如卵巢囊肿剥除或卵巢切除),能量器械的损伤,盆腔放化疗史,多次人工流产刮宫等均会影响卵巢储备功能。

4)感染性因素:腮腺炎、卵巢炎、结核等都会影响卵巢储备功能,但这些原发病及时得到缓解,其影响还是可逆的。

5)其他影响因素:熬夜可能会打乱人体生物钟正常规律,影响内分泌调节,不利于人体细胞恢复,使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加速人体细胞和器官衰老,对于女性而言更容易造成内分泌功能紊乱和卵巢调节失控。长期精神压力和焦虑会影响下丘脑分泌激素,干扰卵巢调节反应,造成卵巢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进而人体正常的调节功能。

如何挖掘深藏不露的DOR?

DOR的主要评估指标如下:

1)年龄:年龄是评估卵巢功能最直接简单的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始卵泡的逐渐耗竭,卵泡池储备逐渐减少,卵巢功能逐渐下降。

2)基础促卵泡成熟素(bFSH):FSH≤10IU/L为正常,需在月经期2-4天抽血检查,当其数值波动在15-25之间时,属于高危人群。其数值的单次升高即可预示卵巢储备功能降低,必要时可在间隔大于一月后复测。

3)抗苗勒管激素(AMH):该指标被认为是评估年龄相关生育能力的最佳内分泌指标。其水平与窦卵泡数量明显相关,检测方便,在整个月经周期中较稳定,变化差异小。目前认为,当AMH<1.1ng/ml时,应考虑卵巢功能不全。

4)经阴道超声查窦卵泡数(AFC):AFC是在早卵泡期经阴道超声测量直径2~10 mm卵泡数之和,目前认为,双侧卵巢直径2-10mm的AFC之和<5-7个,提示卵巢储备功能减退。

其中,AMH和AFC是与卵巢储备功能相关性最强的独立预测因素,专家共识认为AMH结合AFC是评价卵巢储备功能灵敏度和特异度最好的两个指标。

除此之外,还有基础雌二醇、抑制素B等测定也可以评估卵巢功能。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尽早干预延缓DOR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很重要!尤其是要注意饮食结构。高脂饮食即使在不肥胖的群体中,也会增加卵巢组织的脂质沉积,进而影响卵巢功能[2]。还有研究表明,适当的锻炼可以保护卵巢储备功能[3]。

如果DOR已经不可逆,可进展为POI甚至POF,会增加远期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此时需要尽早干预。

DOR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生殖内分泌疾病,近几年发生率逐年上升,除了潜在的远期影响,自然流产率和胎儿染色体畸变的风险增加,早诊断、早治疗对于保护女性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当然,WHO推荐的女性最佳生育年龄为20-34岁,希望现代社会女性事业为重的同时,在合适的时机选择生育,成家。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