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影像学检查
1. 超声检查
B超检查是卵巢癌筛查的常用方法,可以初步筛查卵巢有无占位性病变,判断肿瘤的良恶性。通过B超我们可以看到卵巢是否有囊肿出现。
“卵巢出现囊肿就代表得癌症了吗?”
不是。
卵巢囊肿分为肿瘤性囊肿、非肿瘤性囊肿即生理性囊肿。在女性的生理周期内会出现卵泡增大,或者黄体增大,这时候体现在超声检查的镜头下就是一个囊肿。卵巢生理性囊肿一般进行观察即可,生理期后常可自行消失。
孙教授说:“一般患者做B超检查发现卵巢囊肿,我们还会建议患者月经之后第五天再去复查,看是不是生理性的囊肿。”
如果B超发现均匀的囊肿可能是生理性囊肿,如果囊肿不规则那就要小心了,需要辅助其他检查排除卵巢癌变的可能。
2. 腹盆腔CT扫描
腹盆腔CT扫描也是卵巢癌的一种检查手段,通过CT扫描可以快速找到病变区域,可以用来辅助临床分期。
3. 盆腔 MRI
MRI影像可以发现盆腔和腹腔内的肿块,如果部分为完全实性,那么可能就是卵巢癌的征兆。MRI影像可以辅助CT进行卵巢癌的术前分期。
上面提到B超检查如果观察到不规则囊肿,则需要辅助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是卵巢癌筛查中最常见的辅助检查。
2
肿瘤标志物检查:
1. CA125
是最为常用的卵巢癌肿瘤标志物,尤其是浆液性卵巢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有研究发现,CA125更适用于绝经后人群[2]。
2.CA199
升高常见于未成熟或成熟畸胎瘤。可用来预测癌症预后,术前CA199水平低则预后好,术后CA199水平还可以用来监测癌症复发情况。
3.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
升高可见于卵黄囊瘤、胚胎癌和未成熟畸胎瘤。
4.人附睾上皮分泌蛋白4(HE4)
在正常人与多种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未见表达,对卵巢癌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早期卵巢癌的敏感度也较高[3]。
这么多检查,人人需要都要去做吗?
可以,但没必要。
对于卵巢癌大家也不用过于惊慌,卵巢癌并不是不可防的,日常的体检项目,如B超等,可以发现卵巢病变端倪,但是发现之后一定要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
孙教授说:“有一些患者查出来卵巢有囊肿,但是可能工作比较忙就忘记复查,等到身体不舒服再来检查的时候,一查出来就是卵巢癌晚期了。”
卵巢癌主要好发于绝经期前后的40~49岁、 50~59岁的女性。有研究认为卵巢癌患病率在绝经期急剧升高,这是因为绝经卵巢功能低下,造成雌激素减少,从而垂体促性腺激素增加,因而促使卵巢癌发生。
除此之外,建议这几类卵巢癌的高危人群密切关注自己的卵巢状况:
▍1. 有家族病史的人:
如有亲属,特别是直系亲属有患卵巢癌、乳腺癌、肠癌的疾病史,那么考虑得卵巢癌的风险较大。卵巢癌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5%,但有BRAC1/2基因突变的人群发病率显著增加。
▍2. 未生育的人:
排卵过程为成熟卵泡细胞突出于卵巢表面最后破裂,卵细胞排出。由于女性生理期的影响,未生育的女性卵巢每个月都要发生一次这样的排卵过程,卵巢受到一定的损害,这类损害就有可能引起卵巢细胞恶变。
▍3. 其他:
近年来,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尽管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在下降,但是卵巢癌死亡率却在增加,这类情况的出现考虑到与现代社会高脂、高蛋白的饮食,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有关。饮食的失衡与压力都会导致身体激素分泌失调,卵巢作为女性性激素的分泌器官首当其冲受到伤害[4]。
属于高危人群,怎样才能防癌?
1.家族遗传史:建议定期检查,比起普通女性,频率需要增加到每半年甚至每3个月。
“太麻烦了,我能把卵巢切了吗?”
卵巢是女性的性腺器官,失去排卵功能之后自然不能生育,卵巢还能够分泌雌激素、孕激素以及少量雄性激素,如果切除卵巢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进入绝经期,同时造成情绪不稳定等副作用。
安吉丽娜朱莉的选择是充分考虑后的决定,对于她来说,切除卵巢能够让她大幅降低BRCA1带来87%的癌症风险,好处远远大于副作用。
孙教授表示:“朱莉的这种把卵巢切除的做法也是防癌的一种手段,如果检测到BRCA1/2基因突变合并家族史,40岁以后可以考虑输卵管、卵巢的切除。”
2.未生育女性:生育也能防癌,这是因为怀孕期间有将近10月不排卵,在哺乳期的时候,卵巢也是不排卵的,减少排卵次数自然也就减少了卵巢细胞的癌变几率。
“一定要生孩子吗?”
服用避孕药也是一种手段,同样是抑制卵巢排卵来达到防癌的目的。
同时,保持低脂肪、高纤维的饮食习惯,和愉悦的心情不仅对于卵巢癌,对于其他癌症都是良好的预防手段,是最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