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青春期及育龄妇女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疾病,同时也是女性不孕症的常见原因之一。PCOS是以无排卵或稀发排卵,卵巢多囊样改变及高雄激素表现或高雄激素血症为特征,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异常等内分泌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不孕、多毛、肥胖及月经紊乱等,远期并发症包括 2 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子宫内膜癌等,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质量。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持计划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调查了我国10省市的152个城市社区和112个农村社区的15924名育龄妇女,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社区育龄妇女PCOS患病率为5.6%。尽管PCOS发病率高,但仅有5.9%的患者接受了治疗。
PCOS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明确,可能包括遗传、环境、种族、内分泌代谢、饮食习惯等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治疗指南(2018)》指出:“PCOS病因不明,无有效的治愈方案,以对症治疗为主,且需长期的健康管理。”研究发现,PCOS患者维生素D水平较正常妇女普遍偏低。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是指具有钙化醇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的总称,以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最为常见。
人体在晒太阳时,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可被紫外线转化为维生素D3。维生素D2可由植物中的麦角固醇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转化生成。从膳食或由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没有生理活性,需在体内肝脏和肾脏羟化后形成其活性形式1,25-(OH)2D3,并被运输至小肠、肾、骨等靶器官以发挥其生理功能。维生素D不仅可调控钙、磷代谢和维持骨代谢稳定,还参与宿主防御、炎症、免疫调节、组织修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是1,25-二羟维生素D,因其半衰期短,目前临床上主要用25-羟维生素D水平表示维生素D水平。
当前国际公认的维生素D水平划分标准如下:
胰岛素抵抗(IR)已成为PCOS公认的发病机制之一,但具体机制不明,研究表明维生素D水平与定量胰岛素敏感检测指数(QUICKI)呈正相关,与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胰岛素血症呈负相关,维生素D可能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影响糖代谢:
通过胰岛素β细胞中维生素D受体(VDR) 的表达直接释放胰岛素;
增强葡萄糖转运过程中胰岛素的敏感性;
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来改善IR。
在合并肥胖的PCOS患者中,随着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表现更为突出,而这些肥胖的患者主要是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一般认为,肥胖可引起维生素D缺乏,因为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而肥胖人群的脂肪组织相对较多,可储存维生素D3,从而减少了维生素D3经肝脏和肾脏羟化而释放到血中的量,也就造成血清中25-(OH)D3浓度降低。
维生素D的膳食来源有限,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水鱼(如沙丁鱼)、肝、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中,而人奶和牛奶是维生素D较差的来源,蔬菜、谷类及其制品和水果中只含有少量的维生素D或几乎没有维生素D的活性。
虽然可以通过阳光照射在体内合成,但不同季节光照时间及强度不同,因为温度高低、多风等因素,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面积减少,会使维生素D通过紫外线合成减少(阳光对维生素D合成的影响情况详见本公众号往期内容链接:“胖子,为啥缺维生素D?”)。
此外,由于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多数女性以白为美,通常会采用防晒霜、太阳伞、衣物遮挡等方式,以避免过多阳光照射,从而也减少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综上,对于PCOS患者,建议首先针对机体维生素D含量进行检测,后结合维生素D水平划分标准及个体状态进行评价,再提出个体化调整补充推荐量,最终改善患者维生素D水平。
此外,在维生素D的补充阶段,需要定期检测,以便及时调整维生素D补充剂量。
来源:营养师曾瑶池
版权致谢:我们希望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版权归原作者,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