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同时很贴近实际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感染乙肝病毒以后会有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发生肝炎,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发生肝硬化、肝癌。我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是7.18%(由于疫苗的推广,30岁以下的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已大幅下降),也就是说中国每100个人,可能会有7个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换句话说,随便找13个人,就会有一个人是阳性的。但我们并没有发现,100个人中会有七八个人都得肝硬化、肝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发生肝炎。所以,对于肝炎来讲,最好的治疗时机就是合适的时候。那么什么是合适的时候?这个合适的时候是,HBV-DNA是阳性的和转氨酶是升高的。当然,根据转氨酶的高低和病毒量的多少,药物的选择可能会有一些差别。
二、慢性乙肝如何治疗?
慢性乙肝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也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造成的,只有把原因去掉,我们才能控制肝脏炎症和避免疾病进展为肝硬化。当转氨酶和HBV-DNA都升高了,就需要把握时机抗病毒治疗了。
目前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核苷类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干扰素有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可供选择。
核苷类药物的优点如下:一是抑制病毒很快,吃药后,可能2~4周,或12周,血液里的乙肝病毒就大幅度减少,效果非常快;二是不打针、口服一天一片,服用方便;三是副作用小。其缺点如下:一是疗程长,患者一定要达到治疗目标才能考虑停药,达不到目标不能停药;二是疗效不太稳定,停药后容易复发,难以达到持久的稳定。而依从性不好,不能按时服药的患者容易造成乙肝病毒耐药性的出现。
干扰素的好处是疗程相对固定,它的疗程约为48周;另外,如果患者对干扰素治疗有效,那么往往长时间有效,甚至终身有效。其缺点是,只有30%-40%的患者对干扰素有效,仍有60%~70%的患者对干扰素治疗无效;其次,干扰素的副作用比较大,会出现发热、感冒样症状、全身酸痛、掉头发及精神性格改变,还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甲状腺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三.慢性乙肝什么时候可以停药?
“大三阳”的慢乙肝患者,也就是e抗原阳性的慢乙肝,首先判断HBV-DNA是否转阴,e抗原是否消失,e抗体是否出现,也就是“大三阳”转变成“小三阳”,也叫做“e抗原转换”。如果口服核苷类药物治疗,总的疗程建议至少4 年。在达到HBV-DNA 低于检测值下限、谷丙转氨酶回复正常、e抗原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3 年(期间每隔6个月复查1 次)仍保持不变者,可考虑停药,但是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应用普通干扰素或长效干扰素治疗的推荐疗程为1年。若经过半年的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IU/ml,建议停止干扰素治疗,改用核苷类药物治疗。
而对于e抗原阴性的慢乙肝,也就是“小三阳”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具体疗程不明确,且停药后肝炎复发率高,因此治疗疗程宜长。对初治的患者优先推荐选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或长效干扰素。应用核苷类药物治疗建议达到HBsAg 消失且HBV-DNA 检测不到,再巩固治疗1年半(经过至少3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时,可考虑停药。而应用普通干扰素或长效干扰素的患者,推荐疗程为1年。但是如果经过12周治疗未发生HBsAg定量的下降,且HBVDNA较基线下降小于2个对数级,建议停用干扰素,改用核苷类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