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一份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从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份研究选取了82名志愿者,告诉他们将参与一次新型止痛药的试验。首先对每个人的手腕进行轻微的电击,确定每个人都有疼痛的感觉。接下来把他们分成两组,分别进入不同的房间。
科学家告诉第一组这种药值2.5美元,告诉另外一组值0.1美元。服用后看效果。结果发现第一组的药物有效率达到85%,第二组有效率为61%。他们服用了同样的一种药,而且不是真的药,只是一种糖丸。
这次研究结果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可以看出心理作用对疾病的影响超出想象,另一份研究也说明了这点,在对一些抑郁症患者的药物试验中。发现服用抗抑郁药的有效率93%,服用糖丸(安慰剂)的有效率达到了79%,虽然安慰剂比真药的疗效要低,但还是相当数量的患者感觉有效。
首先,安慰剂是什么?安慰剂是看起来很像药的东西,例如加工过的蒸馏水、淀粉片或胶囊等,至今虽然还不能完全解释原因,但有时它的确会产生效果,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贵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区分安慰剂的标准首先是鉴别是不是“药”。首先,药品有注册文号,比如国药准字号。说明书上有明确的用药目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目前一款新药的研发平均需要8.3年,经历了漫长的新药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三期研究,审批上市,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安慰剂作用,但只要是真“药”,都有安全性和疗效保障。某些保健品价格昂贵,但那不是药。
原研药贵,但并非没有道理,厂家要经历漫长的研发,动物实验,临床实验,最终拿到专利后,势必要收回研发成本,药品的价格自然会比较昂贵。一旦专利到期,其他厂家可以仿制该药,不再需要经历研发过程,价格自然就便宜得多。
两者的化合物结构相同,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但原研药的生产工艺、药物晶型是不公开的。仿制药的杂质分布和辅料成分很难做到一致。工艺流程更加难以仿制。至于疗效,目前依然众说纷纭,根据美国的一些研究,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以及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疾病。原研药和仿制药效果相当,但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原研药的优势更加明显。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You Get What You Pay For? Costly Placebo Works Better Than Cheap One》,Duke Universit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