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文章我们为大家介绍了浅表性的细菌性毛囊炎,本篇文章要讲的也是毛囊炎,但它的全名叫做“马拉色菌毛囊炎”,也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炎性病变。
本病由马拉色菌感染所致,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可诱发本病,皮肤油腻、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免疫功能低下、恶性肿瘤、妊娠和糖尿病等都是容易诱发本病的自身因素;炎热、潮湿、多汗等为主要的外界因素。
其皮损好发于胸背部,表现为圆顶状毛囊性暗红色小丘疹或脓疱,直径约2~3mm,散在分布,周边有红晕。本病顽固易复发。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毛囊内容物查马拉色菌孢子阳性或病理切片中发现马拉色菌孢子)。它主要同痤疮与细菌性毛囊炎相鉴别。痤疮位于面部较多,皮损除丘疹、脓疱外,还有粉刺、结节、囊肿、瘢痕等;细菌性毛囊炎一般炎症反应较严重,皮损周围有红晕,实验室检查可见鉴别,且予以抗细菌治疗效果好。
治疗方面,轻者以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可选择外用酮康唑洗剂或硫化硒洗剂、丙二醇洗浴,外用酮康唑、益康唑、联苯苄唑乳膏等;对皮损广泛或外用治疗效果差者可内服伊曲康唑或酮康唑或氟康唑,皮损容易复发,预防性的治疗也很必要,每周可给予外用药物1~2次。
在饮食调护方面,需注意清淡饮食,避免烈性酒及辛辣等刺激性饮食;多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清洁卫生,适度洗浴;避免搔抓(这些同细菌性毛囊炎的注意事项是基本相同的喔)。值得注意的是,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和毛囊内的常驻菌群,药物治疗只是将菌量抑制到发病阈值之下,而不能永久清除,故本病难以“根治”。防治复发,避免促发因素,改变环境因素如穿透气性好的衣服,出汗后立即擦干、勤洗澡和换衣等有利于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