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睡不好觉那点事儿》关于失眠的科普

孙福刚医生 发布于2024-06-15 15:20 阅读量680

本文由孙福刚原创

      失眠(英文:sleeplessness)即睡眠失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断断续续不连贯,而过早地醒来,醒后不能再继续睡,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感觉,多因健康情况不佳,疼痛、感觉不适,生理节奏被打乱,睡眠环境影响等,也有怕睡眠而失眠的。可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或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症。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

  睡眠障碍的定义及其分类有哪些?

  根据睡眠疾病的国际分类,结合临床实践,睡眠障碍可分为失眠、睡眠过多和睡眠相关障碍等三大类:

  (一)失眠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病人感到睡眠不足,包括睡眠时间不足、深度或恢复体力不足,临床上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入睡困难、续睡困难或早醒。

  (二)睡眠过多

  1.发作性睡病 是一种白天发作性不可抗拒的过度睡眠状态,可伴有猝倒症、睡眠症和催眠幻觉。表现为散步、开会、进餐、工作、驾驶等过程中发作,不易叫醒。多见于年轻人,男多于女。病因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器质性的,如间脑或第三脑室周围病变。

  2.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表现入睡后有强烈鼻鼾声,继而短暂呼吸暂停,血中二氧化碳(CO2)潴留(注:指液体在体内不正常地聚集停留)。其发病率中年男性为9%,中年女性为4%。打鼾者中约1/4合并此征。患者多肥胖。病因分中枢性、阻塞性、混合性三种原因。目前已经明确此征是许多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的共同危险因素,重者需手术治疗。

  3.躯体疾病伴发睡眠过多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尿毒症、肝功能衰竭和脑部疾病均可表现睡眠过多。

  (三)睡眠相关障碍

  1.睡行症:又称梦游症。发生于睡眠第Ⅲ、Ⅳ期,儿童多于成人。表现为突然坐起,做某一动作。有的起床行走、穿衣,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再睡,次日不能回忆发作情况。常有家族史。

  2.睡惊症:也称夜惊,表现入睡后突然尖叫、惊恐、出汗、呼吸和心跳加快,持续1~2分钟,醒后无记忆,多见于儿童。

  3. 睡眠暴力:为在睡眠过程中发生无意识的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这种伤害轻者只是皮肉之伤,严重者可发生骨折、内出血甚至致命。

  失眠的分类

  按临床表现分类

  ① 睡眠潜入期: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

  ② 睡眠维持:夜间觉醒次数超过2次或凌晨早醒;

  ③ 睡眠质量:多噩梦;

  ④ 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

  ⑤ 总的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

  ⑥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按严重程度分类

  轻度:偶发,对生活质量影响小;

  中度:每晚发生,中度影响生活质量,伴一定症状(易怒、焦虑、疲乏等);

  重度:每晚发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症状表现突出。

  临床将慢性失眠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

  1、原发性失眠:是一种无法解释的、长期或终生存在的频繁的睡眠中断、短睡伴日间疲劳、紧张、压抑和困倦。除外其他内在原因和环境干扰的因素,部分患者可能有失眠的家族史。病因不详但最多渐渐慢性精神心理失眠。

  2、继发性失眠:由疼痛、咳嗽、呼吸困难、夜尿多、心绞痛和其他的躯体疲劳和症状引起的失眠。许多新陈代谢疾病可以引起睡眠结构的改变,干扰正常的睡眠。

  失眠的病因

  1、环境原因:常见的有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

  2、个体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前饮茶,饮咖啡,吸烟等。

  3、躯体原因:广义地说,任何躯体的不适均可导致失眠,

  4、精神因素:包括因某个特别事件引起兴奋,忧虑所至的机会性失眠。

  5、情绪因素:情绪失控可引起的心境上的改变,这种改变特别会在情绪不稳时表现出来,它可以是由某些突发事件引起,如特别的喜事或特别的悲伤、生气等都可导致失眠。这种因突发事件引起的失眠只是一种现象,可能是偶然发生的、暂时的;而更严重的失眠则是长期存在睡不好的现象,他们的情绪持续性地处于低落状态,紧张、害怕、担心、怀疑、愤怒、憎恨、抑郁、焦虑等等情感不仅占据他们白天的感觉器官,而且就连晚上也仍然欲罢不能。

  6、安眠药或嗜酒者的戒断反应

  失眠应做哪些检查?

  了解失眠的最重要方法是应用多导睡眠图进行睡眠过程的监测,它能够同步记录脑电图、肌电图、眼动电图、心电图、呼吸气流与呼吸运动图、鼾音检测器和阴茎勃起功能等多项生理指标,为睡眠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提供全面信息。

  为鉴别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失眠,必要的有选择性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CT及MRI等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尿素氮。心电图、腹部B超、胸透。

  失眠的治疗

  治疗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纠正各种影响睡眠的行为和认知因素,要重建正常的睡眠模式和恢复正常的睡眠结构,摆脱失眠困扰。

  非药物治疗

  1 睡眠卫生教育: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按时上床和起床。保持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注意尽量避免白天小睡或者午睡,睡前不饮茶或咖啡。

  2 心理治疗:失眠的危害不是失眠本身,而是病人对失眠的恐惧、担忧,因而消除病人对失眠的焦虑和恐惧至关重要。

  3 认知治疗:用认知理论改变患者对睡眠的认知信念及态度偏差,如患者常以8小时作为正常睡眠的标准,否则认为没有睡好,应使患者了解到8小时只是人类平均睡眠时间,并非每个人都必须达到的标准,只要次日精力充沛即为正常。

  4 行为疗法:①睡眠限制疗法,通过缩短卧床时间(不应超过5小时),增强睡眠的欲望,提高睡眠效率;②刺激控制疗法,此治疗方法包括只有睡意才上床,上床后不做睡眠以外的事;卧床后20分钟仍不能入睡,可起床去房间做一些单调的事,出现睡意再回卧室。无论每夜睡眠时间多少,每天早上都应按时起床。日间不应午睡或小睡。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