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诊疗知识速递

孙福刚医生 发布于2021-06-02 10:43 阅读量7361

本文由孙福刚原创

目录

一、什么情况需精神心理医生

二、心理精神问题的诊断评估方法

三、心理精神问题的治疗注意要点

四、治疗期间的其他注意事项

五、为什么要进行心理治疗

六、如何预约及进行心理治疗

七、治疗期间亲属应该怎么办

八、心理精神问题患者出院注意事项

     

具体内容:

一、什么情况需精神心理医生

1.想提高学习动力、探索自己、发挥潜能、更幸福时。

2.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有心理困扰;学生考前焦虑、厌学问题等。

3.青少年心理及亲子关系问题,尤其是存有严重心理创伤事件。

4.有睡眠问题时:入睡困难、睡不深、易醒、早醒、多梦、噩梦、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心烦及白日困倦。这些人群常误诊于其他科室。5.有躯体形式障碍时:有持续的身体各部位不舒服、疼痛、难受(如:心慌、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气短;恶心、胃不适、腹胀、腹泻、便秘;头痛、头晕、颈痛、腰背痛、关节痛等),又检查不出大问题,在其他科室治疗效果不佳时。有躯体疾病,同时伴有睡眠、情绪不好时。

6.有抑郁情绪时(可仅有部分表现):心理郁闷,没意思,没兴趣,高兴不起来;情绪低落,悲观,心烦易怒;过分自责、自卑、疑病;反应减慢,注意记忆减退。精力减退,疲倦或躯体不适;食欲减退或增加,体重下降或增加;睡眠过少或过多;厌世念头和自杀行为出现。

7.有焦虑情绪时(可仅有部分表现):突然发作的恐惧、痛苦,可伴随心悸、胸闷、气短、四肢麻木、濒死感、失控感等症状,这些病人常到急诊及心血管科就诊。经常担心、紧张、害怕、坐立不安、心烦意乱及失眠,有心慌、出汗、发抖、头晕、尿频、口干等植物神经症状;厌世念头和自杀行为出现。脑中反复出现不必要的思维和联想;使人痛苦但又无法克制的重复行为,如反复或长时间清洗、检查等。过分的害怕某种场合、物体或情景,并因此而回避。遭受躯体或/和心理严重创伤性应激后出现的茫然、言语动作杂乱、不认识人或长时间发呆、不吃不喝等。遭受异乎寻常的打击后出现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噩梦、触景生情、回避、易怒、失眠、情绪焦灼或抑郁、躯体不适、悲观厌世等。

8.有兴奋情况时:心情异常的好,爱发火,话语明显增多,爱花钱,管闲事、说大话,活动增多,突然社交增多等。

9.有精神异常时(可仅有部分表现):凭空闻语,认为别人议论或骂自己;多疑,无端突然不信任亲人或认为有人对自己或家人不利;怀疑有人跟踪、监视或控制自己。学习下降,注意记忆减退,发呆;性格明显改变,脱离朋友,无故自笑或发脾气。怪异的想法及行为,退缩、懒散、孤僻等。

二、心理精神问题的诊断评估方法请注意:弄清病情、明确诊断很重要。一旦确诊,就要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数月或数年,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最少的复发;如果误诊就要承受不必要的治疗、花费及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如果漏诊则会耽误治疗,延长痛苦,使病情慢性化,增加治疗的难度。因此按照下列方法进行评估诊断非常重要。1.病史的采集,了解情况的家人反映病情,来访者自己叙述。2.专业的精神状况检查。3.必要的心理量表及仪器检测。4.用国际公认的诊断工具进行检查。5.按照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对来访者的全面情况进行评估。

三、心理精神问题的治疗注意要点1.心理精神问题、心身疾病应该采用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抗焦虑抗抑郁药物、镇静催眠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神经系统支持治疗等)、社会家庭治疗、物理治疗(如生物反馈)等手段。研究显示,规范化的综合治疗临床痊愈率要明显高于单一治疗,复发率要明显低于任何单一治疗。2.睡眠障碍常常仅为一个症状,其原因很多。首先要进行睡眠咨询,寻找原因,对因治疗;并且一定要根据情况,先采用非药物治疗,然后再进行药物治疗;或者两种方法同时进行。3.要向先进国家学习,对心理精神问题、心身疾病有一正确认识:人由躯体和心理组成,人既可以患躯体疾病,当然也一定可能会患心理情绪疾病,这是一个很自然和很常见的事情,要正视,不能回避,不必有羞耻感。先进国家的人到心理精神科看病是很平常的事情。早治疗,就会早日脱离痛苦。4.一定要争取达到最高的临床痊愈率:心理精神问题、心身疾病常常容易复发。研究显示,临床痊愈、无残留症状者,比残留部分症状者复发率要明显降低。5.要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要让医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种类,药量要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心理治疗、社会家庭治疗等要针对性进行。6.要按医嘱复诊:每次要让医生询问、观察、精神检查及测查,及时根据病情科学地调整用药及其他治疗方案,这样可以更快、更好的康复。治疗中要定期监测各脏器功能,防止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让医生处理出现的问题。7.治疗,治疗方法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治疗方式。药物治疗的疗程一定要足:如,抑郁症首次发作要治疗至少1.5年,二次发作要治疗3年,三次以上发作要治疗得更久。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疗程要求,要严格执行医生的医嘱,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复发。8.在心理精神问题、心身疾病的药物治疗中,一定要注意是否出现兴奋、冲动、烦躁等现象,一旦出现要及时让医生给调整治疗。9.患者及家属要如实告诉医生,患者是否有过厌世念头及自杀行为、自杀的方法及次数,让医生评估其再次自杀的风险。建议一旦发现患者有厌世念头时,本着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请住院治疗,同时家人要一天24小时看护好病人,防止意外发生。10.强烈建议躯体不适的患者要进行心理治疗:因为躯体不适常常是生活事件、情绪失调、述情障碍时躯体化的结果,但病人常常意识不到。研究显示,如治疗不及时、不到位,容易慢性化。11.复诊时一定要携带门诊病历本:接诊医师会将您每次就诊的情况记录在门诊病历本上,复诊时一定要携带,这样您的接诊医师就能很快准确了解您的情况,更好的为您诊治疾病。就诊时请携带患者的身份证或将身份证号及家里电话号码写在病历本背面,以便开药时使用。12.精神卫生科心身病房:心身病房同医院其他科室一样为开放式病房,收住的多为失眠、焦虑、抑郁、心理问题等病人。病房环境优雅、洁净、温馨。四、治疗期间的其他注意事项就诊者或其亲属想调整药量、终止治疗或改变治疗方案时应与大夫商量。否则会影响疗效、延长疗程、增加复发几率,甚至加重病情。治疗中病情一般会有一些波动,这不影响疾病往好的方向发展,只需要告诉大夫即可。如波动明显可随时到门诊就诊,严重时可到急诊进行处理。由于精神障碍本身的特点,部分患者在按疗程治疗结束后的不同时间可能会有复发。一旦出现复发迹象,患者要尽早就诊,以免疾病发展的更严重。药物治疗期间应注意:在使用对大脑反应速度有一定影响的药物时,要注意最好不要开车,或必需要开车时一定要缓慢,以免发生意外。年龄较大者服药期间起床、站立时要缓慢,并要扶着床或墙等,以免突然头晕腿软,甚至摔倒。治疗心理精神问题的药物不是立竿见影,常常在1—2周后才开始起效,心理治疗见效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就诊者需要有点耐心。如2周后仍未开始好转,患者应及时就诊,调整用药或治疗方案。可供选择的药物和方案很多,就诊者不要轻易停止治疗、或到其他科室治疗、或仅使用中药治疗。这样会延长疗程、加重病情、增加复发风险。

五、为什么要进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相对是一种对症治疗,心理治疗相对是一种对本治疗。药物治疗可使就诊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症状,减轻痛苦,但如果就诊者在心理承受力及调节力方面、在性格方面、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及人际关系方面、在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不足,以后遇到相关问题还会诱发症状及疾病出现。所以就诊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心理治疗及社会功能的提高。

六、如何预约及进行心理治疗,需要心理治疗者先查看治疗师的情况,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治疗师,然后进行预约。一般1—3次的心理治疗不会有太大的效果,所以建议要连续预约5次以上,以后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续约。按预约时间准时进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师会根据就诊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就诊者、家属(必要时)需要适当配合。

七、治疗期间亲属应该怎么办有心理精神症状和疾病的患者常常非常痛苦。患者的监护人或亲属应更多地关注、支持、帮助患者;督促按时服药及进行心理治疗。由于患者情绪不稳,有时会出现消极厌世念头并在情绪变化时付诸行动。所以监护人或亲属要看护好患者,防止意外的发生,同时亲属也可避免在事后出现长期自责、心理痛苦和混乱的生活。

八、心理精神问题患者出院注意事项要坚持按医嘱服药及进行心理等其他治疗,要定期复查,要保证适当的活动与充足的睡眠,要保持稳定的情绪,要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要及时识别复发先兆(如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伤感、出现幻觉,怀疑别人害自己,睡眠差等)。如果有可能,要继续学习。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