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陈雪莲医生 发布于2025-02-07 13:56 阅读量5464

本文由陈雪莲原创

  安全感是一个人成长为健康、独立人格的基石。人的安全感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就已经开始建立,年龄越小,安全感的状态越重要,对人一生的影响越大。孩童的安全感最重要的来源是身边的父母,0-3岁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开始重视从小培养宝宝的安全感。


  在门诊,我们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孩子们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的比例较高,这个现象提醒我们,即使孩子从小有稳定的养育者(长辈),依然无法替代父母角色的重要性。尤其是孩子一出生就和母亲建立了依恋关系,特别是一周岁之内的孩子,母亲的身体,拥抱,抚触,微笑,言语都是给孩子积极地创造"安全基地"。如果依恋关系未打下良好基础,那么孩子在面对后续成长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建立,会出现诸多困难。再者,不是所有的陪伴都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父母过度地保护会引发孩子很多问题,家庭的完整性、家庭关系的稳定性以及传递着温暖真实的爱的交流才是安全有效的。如果说三岁之前母亲的陪伴对孩子的安全感建立相对重要,那么在4-5岁左右父亲角色的参与就能让孩子的安全感获得更为充分。


一、如何观察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

1.分离焦虑  与家人分离,表现出明显不安甚至是哭闹,试图找养育者获得安慰。


2.警觉与恐惧  面对陌生的环境或陌生的养育者,表现为紧张、警觉甚至害怕,试图回避。例如:躲在一个角落或是养育者身后。

3.安抚困难  无论通过拥抱、爱抚,都无法令孩子平静下来,表现哭闹不止。

4.夜惊或梦魇    入睡困难,容易惊醒。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不自信,害怕社交,或是爱控制他人,缺乏边界感,容易取悦顺从他人或是指责、攻击他人,自恋、自大,影响孩子健康的人格发展。

二、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因素  

①童年期父母长期缺席,缺乏陪伴


②父母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控制自己的情绪水平低,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发生冲突,造成童年创伤。


③父母对孩子过度担心、焦虑,潜意识担心孩子离开自己,自身的被抛弃感,虽然难以理解,但是精神分析解读的确如此。

④父母对孩子的完美主义,过高期待与现实落差,超理智型父母对孩子一味地大道理、一言不合就羞辱、打骂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评判指责,经常否定。对外界任何事物都肆意评判,例如学校、社会等,让孩子困惑,对社会恐慌,对学校恐惧。

⑤指责型父母,缺乏鼓励和认可孩子,张口闭口,“别人家孩子...”,对于孩子来说,再怎么努力也不被看到,安全感必然下降

⑥隔代抚养时间长,孩子被宠溺过度,对父母陪伴的渴望、失望、愤怒的内心冲突无法转化,会把愤怒内化攻击自己,易造成抑郁、焦虑,甚至自伤、自残。所以心理专家建议:父母要确保在孩子成长中不要长时间的中断陪伴;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请家长扮演好父母自身的角色功能,尽到做父母亲的责任。这些都是在成年人想成为父母前必须给自己做出的承诺,否则就暂时不要考虑生孩子。


三、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家长怎么做?

1.做一个内核稳定的父母 良好的情绪,保证良好的态度,是积极有效沟通的基础。父母在和童年期孩子接触时,首先要保持情绪的稳定。面对孩子的哭闹,先处理自己的急躁、心疼、不耐烦,而不是打断孩子的情绪表达。父母关系稳定,妈妈和爸爸需要配合,不是互相指责,需要耐心的陪伴,甚至是灵活运用小妙招和孩子去交流。

2.面对孩子的需求及时回应  父母养育孩子过程中,不是无条件的满足所有孩子的要求,而是孩子所有的要求,我们要给他一个回应,爱是被看见,看见就是改变的开始。

3.对孩子陪伴和抚触  孩子无论是哭闹还是愤怒,委屈还是恐惧,允许孩子表达出来,不急于打断,让他意识到任何情绪都是被接纳和被看见的。父母轻声的安慰,拥抱、抚触孩子,是对孩子的爱的最直观的表达。陪伴他一起,亲子阅读,亲子游戏,看电影,逛公园,让孩子感受放松。

4.正向语言表达  我好爱你,你真的好棒,疼不疼?怕不怕?我抱抱你好不好?你可真勇敢!


 给孩子的爱,理解,接纳就是安全感!温柔无言的爱就像春天种树,不是天天拿尺子量长高多少,而是每天松土浇水。比如他摔跤了,你第一反应不是吼"怎么这么不小心",而是蹲下来问他"疼不疼";他半夜发烧,你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但摸着额头的手却比棉花还轻。就像他青春期摔门吼"别管我",你气到发抖却还是把热牛奶放在门口。一边当孩子的安全网,一边当他的望远镜,让他踩着你肩膀看世界,又随时能转身扑进你怀里哭鼻子,可以安心的做自己。

给孩子安全感,其实就是多陪陪、多夸夸、多理解,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永远爱他、支持他。相信初为父母的我们,会慢慢找到自己爱孩子的方式,给他们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