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想到某些不开心的事,就忍不住去拔自己的头发,试图缓解压力。总忍不住拔头发是病吗?答案是!
一、什么是拔毛癖?
拔毛癖是精神心理疾病之一,可能是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或家庭因素所致。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CD第10版)中,将这种忍不住拔头发的行为归类于精神行为障碍之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部分,主要表现为反复冲动性拔除自己的毛发(头发、眉毛、睫毛、胡须等),常导致脱发、毛囊炎等。拔毛癖最显著的症状是患者在发病前常出现紧张感并试图控制拔毛的冲动,而拔完毛发后立刻如释重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拔毛癖常好发于儿童、青少年,且女性较男性更好发。
二、导致拔毛癖的原因
1.心理因素
本病病因不明,有观点认为与情绪焦虑、抑郁、强迫行为有关,也有观点认为与心理不良因素有关。一般拔毛癖患者发病前多有导致情绪不稳的诱因。
①特别是与母亲关系(过度的依恋)不当有关。
②家庭动力学因素,例如需要与父母分离,父母长期陪伴缺失,或父母性格不稳(急躁、或是消极压抑),管教过分严厉,遭到父母打骂,缺少亲情爱护。
③学校环境:因学习压力过大,受到老师批评,与同伴关系不稳定等。
2.生物学因素
研究表明,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子女和亲生兄弟姐妹) 存在拔毛癖,则自身的拔毛癖终身患病率达5%;5-羟色胺受体、多巴胺受体、谷氨酸代谢、性激素等均被报道与拔毛癖的发病相关。
3.好奇模仿
产生这一行为多因爱美或模仿或好奇心驱使。有的儿童怕自己两前臂毛发丛生,成为毛手而拨毛。学习紧张的儿童,每当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时,常会抓头苦思冥想,渐渐形成每做题就抓头,以至把头发拔下的习惯。
三、拔毛癖的典型表现
1.强行拔毛
病人用手或用铁夹及镊子等物件,将自己的毛发强行拔除。同一患者的拔毛部位较固定,但不同患者拔毛部位各异。多见于顶额、额颞部及枕部头发,但眉毛、睫毛、腋毛及阴毛亦可受累。
2.反复拔除
拔除后再生之毛发仍反复被拔除,头皮部常有大片脱发,形如斑秃,但边界多不整齐,且脱发处常有残存毛发及断发。年龄较大患者,否认自己的拔毛行为。拔毛行为常发生在卧床休息、阅读、看电视或做作业时,症状可持续性或间歇性。
3.继发症状
有些病人用双手将毛发撕断或用剪刀将毛发剪断,谓之断毛癖(trichckryptomania)。病人既拔又食自己的毛发称之拔食毛癖(trichotillophagimania),吞下的毛发会导致腹痛、厌食、便秘、消化道内毛石或毛粪石形成,导致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急性胰腺炎及阻塞性黄疸等并发症。
四、出现拔毛癖该怎么办
不少家长认为拔毛发癖是行为障碍,故较少有人因此而就诊。对于此类患者应当予以重视,不要拖延病情,应及时就诊专业评估。给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施以心理支持疗法。
应尽可能地去除可能的心因,解除紧张的情绪。对于有共病焦虑、抑郁、强迫、多动问题的患儿,除了进行心理治疗外,还要加强家庭治疗、行为治疗、物理治疗、甚至小剂量药物治疗等逐步解决临床问题。
----非药物治疗
1.物理治疗:重复性经颅磁刺激治疗,通过无痛无创的神经生物调控治疗,较快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强迫行为、强迫性思维促进神经递质分泌,有助脑功能恢复。
2.心理干预:“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找到导致患者发病的心理诱因,才能更好地治疗。比如那些因家庭原因导致拔毛癖的患儿,父母要明白,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深不可测”,应给予患儿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患儿沙盘游戏,家长给予家庭养育指导、家庭治疗。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可酌情选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及多巴胺类药物等。
参考出处:本文由陈雪莲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