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
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
血糖明显升高时可出现多尿、多饮、体重减轻,有时尚可伴多食及视物模糊等症状。
其基本病理是血糖增高及代谢紊乱。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最早认识本病,根据临床表现,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消渴之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隋唐甄立言《古今录验》:“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消渴病人小便发甜的记载——比1674年英国人汤玛斯·威廉发现糖尿病病人尿甜如蜜的记载早了近1000年。
《景嶽全书》:"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明确消渴病与饮食、精神等因素有关。
糖尿病中医病因病机及特点
禀赋不足,五脏柔弱:遗传因素、免疫缺陷、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等
饮食不节,蕴热伤津:过量饮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等
情志不调,郁久化火:心理应激诱发或加重病情
缺少运动,过逸肥胖:肥者令人內热
劳倦过度,损伤肾元:肾精耗竭,燥热內生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人体内糖代谢
碳水化合物在胃和小肠中被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进入细胞中为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能量。多余的葡萄糖则在肝和肌肉组织中被转化糖原贮藏起来。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功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时,糖代谢就会出现紊乱,这时就可能引致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一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由先天家族遗传的疾病,通常出现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可能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在这情况下,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体内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最终导致体内无法分泌胰岛素。
二型糖尿病也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常出现在成年人。病因包括胰岛素抵抗,使到身体不能有效地使用胰岛素及胰岛素分泌的减少,无法满足身体所需。
其他类型糖尿病则包括了β细胞基因缺陷、遗传性胰岛素抵抗、胰脏疾病、激素分泌失调,内分泌性疾病、化学或药物导致及感染,等。
妊娠期糖尿病,是围产期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多与肥胖等因素有关。
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一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常与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病毒感染、药物及化学物等因素有关。
二型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家族史、年龄、种族及遗传易感性等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超重、肥胖病、体力活动减少及能量摄入增多,尤其是嗜甜食、肉食饮食过多,饮酒等膳食因素。吸烟、药物及应激、熬夜等生活方式及社会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及代谢综合征等均是糖尿病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一般来说,糖尿病是缓慢发生的,但有些情况下,糖尿病会被忽然诱发出来。如:
—大量甜食
—劳累
—感染
—一些应急因素——紧张、精神刺激、外伤、手术、分娩等
—药物,如类固醇激素等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9~10】
★《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列举了二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于属于高危人群者应该注意及时进行血糖的检测。
—有糖调节受损史
—年龄≥45岁,及中年过后的人士
—超重、肥胖(BMI≥24kg/M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中央型肥胖者
—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
—高危种族
—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
—高血压(血压≥140/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血脂异常(HDL-C≤0.91mmol/L及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有一过性糖皮质激素诱发糖尿病病史者
—BMI≥28kg/M2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静坐生活方式,缺乏运动
另外,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者也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的遗传性
糖尿病家族史是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因素,直系亲属中如有糖尿病,其患糖尿病的机会增多。遗传学研究表明:二型糖尿病的父母中,其孪生子都有糖尿病的一致性为88%;糖尿病患者中有家族史的占20%;家族史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为5.12%,而阴性者为1.57%,家族史阳性者是阴性者的三倍。【曾平,张毅.糖尿病流行病学.见:迟家敏主编.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第3版:1~8】
以上资料摘自作者编写的《糖尿病治疗与中医调养》一书。此处有刪改,供有兴趣的朋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