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痛风发作的常用西药有哪些?

徐大基医生 发布于2018-09-16 21:38 阅读量6287

本文由徐大基原创

       治療痛風常用西藥主要包括兩方面,在痛風發作時,一般採用各種方式止痛治療,包括秋水仙鹼、非甾體類止痛藥、類固醇激素等;另一方面主要是降尿酸藥物,又包括抑制尿酸產生與促進尿酸排出的藥物,等。

      一.痛風發作緩解藥物

      作用機制:可抑制炎性細胞趨化,對制止炎症、止痛有特效。

      藥物名稱:秋水仙鹼(colchicine)

      應用方法:應及早使用,大部分患者于用藥後24小時內疼痛可明顯緩解,口服給藥每小時0.5mg,建议每日2~3次。

      毒副作用:秋水仙鹼可引引起腹瀉造成電解質紊亂,尤其在老年人更加嚴重。合併潰瘍病的患者忌口服。此外,應注意如白血球降低、脫髮、肌病、肝腎功能損害等副反應,有腎功能不全者慎用。靜脈注射時,應注意緩慢注射,切勿使藥物外漏。預防性口服秋水仙鹼同時給予靜脈注射可引起嚴重的骨髓抑制、再生障礙性貧血,甚至死亡。

       二.止痛類

      作用機制比秋水仙鹼更多用於急性發作。

      藥物名稱:統稱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常用的有吲哚美辛(indomethacin)、萘普生(naproxen)、舒林酸(Sulindac)等。

      應用方法:通常開始使用足量,症狀緩解後減量。

      毒副作用:胃腸道症狀,有時可導致消化道出血,因此活動性消化性潰瘍者禁用;可服用者,常須要配合保護胃黏膜的藥物或者制酸藥,如法莫替丁(fomotidine)等。止痛藥還可能造成腎損害,屬於止痛藥腎病,如有腎功能不全者,可能加重腎功能不全;此外還會影響血小板功能等。舒林酸還偶有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及骨髓抑制、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副作用。

      三.糖皮質激素

      作用機制:抗炎。用於秋水仙鹼和非甾體抗炎藥無效或不能耐受者。

      藥物名稱:潑尼松,常用口服類有兩種,強的松(prednisone)或強的松龍(prednisolone)。

      應用方法:一般採用口服每日20~30mg,3~4天后逐漸減量停藥;有時需要使用靜脈製劑。

      毒副作用:胃腸道反應,等。由於短期使用一般不會產生嚴重副作用,但大量使用時仍需注意。 


      以上資料摘自作者編寫的《痛風治療與中醫調養》一書,該書已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此摘錄供參考。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