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四时,体有寒热,食物也有“四气五味”,你了解吗?

冯志文医生 发布于2018-08-31 09:32 阅读量8915

本文由冯志文原创


《黄帝内经》中云:“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五谷为养

五谷,古人认为是大米、小米、大豆、黄豆、麦这五类谷物,现泛指各种可被人类食用的谷物。

五谷是植物的种子,为植物吸收天地精华孕育而成,所以五谷可以维持我们生命的运转,也是最滋养人体精气的。

现代营养学认为谷物中含碳水化合物约为70-80%,而碳水化合物是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来源之一,这也印证了老祖宗“五谷为养”的思想。

现代社会,很多人忽视了“五谷”的重要性,以吃瓜果、肉类等食物替代“五谷”,其实是很不明智的,更有甚者,以“节食”达到瘦身的目的,这也是及其危险的做法。

五畜为益

五畜为益,五畜为鸡、鸭、犬、牛、羊,现泛指一切可被人类食用的动物,古人认为鸡鸭、牛羊这些血肉有禽之品对人体是有补益作用的,是补充人体精气的又一来源,但“益”又有“溢”的意思,过多则会溢。

《内经》中记载:“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甘入脾、酸入肝”,牛肉味甘属土入脾,狗肉味酸属木入肝,羊肉属火入肾,鸡肉属金入肺,可见进食肉类亦可滋补五脏,但多食亦有害,可造成痰湿壅滞中焦,出现肥满、腹胀等不适。

如今,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发,其病因多半是体内代谢异常,血脂偏高等。

五果为助

五果为助,李、杏、枣、桃、栗统称为五果,古人为何将此五物作为五果的代表,其实也是根据它的五味来划分,如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味入五脏,对五脏也有补益,此外有助运的作用。

我们常说饭后水果,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五果具有丰富的纤维素,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起到帮助消化食物、通便的作用。

五果还包括了坚果类食物,如榛子、松子、栗子等。从营养学角度来看,杏、李、桃、枣等果类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五菜为充

五菜为充,“充”有“补充、充饥”之意,五菜在《内经》中所指:葵、韭、薤、葱、藿这五类植物,现在泛指一切蔬菜,对人体具有补充作用。

根据营养学提供资料,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维生素A有60-90%来源于蔬菜,此外,蔬菜还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我们也了解,蔬菜多含有纤维素,可促进胃肠道蠕动,有通便的功效。

四气五味

所有食物都有五味,不同性味的食物入不同的脏腑经络,比如味酸的食物入肝经,辛味之品入肺经,从而达到补益五脏之功,然而食物还有“四气”,又叫“四性”,即寒、热、温、凉属性,除此之外,都归属于平性。

一般而言,温热性食物对人体具有滋补、温煦的作用,寒凉性食物具有凉润、清热作用。对于寒性体质人群而言,就不适合长期食用寒凉之品,而应该多选择温性或平性食物;反之亦然。

  • 儿童、青少年多偏热性体质,食物选择偏凉性或平性,年老、女性体质多偏寒,可选择温热性或平性食物。

  • 春季多风寒,应适当多食辛温之品,以助阳气生发;

  • 夏季多湿热,应适当多进食清热解暑之品,化湿以助脾胃消化;

  • 秋季多燥,应适当多食凉润之品,以养阴;

  • 冬季多寒,应适当多进食温性之品等。

然而,很多人在食物选择上是盲目的,长期偏食过于寒凉或过于温热,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那么,我们平时应该怎么选择不同食物呢?

五谷类    

温热性    面粉、高粱、糯米及其制品    

寒凉性    荞麦、小麦、绿豆及其制品    

平性    大米、玉米、红薯、赤小豆及其制品    

五畜类    

温热性    羊肉、狗肉、雀肉、鹿肉、对虾、黄鳝    

寒凉性    鸭肉、蟹肉、螺肉、牡蛎肉、兔肉    

平性    猪肉、鹅肉、鱼类、鸡蛋、鹌鹑、海参、燕窝    

五果类    

温热性    荔枝、龙眼、桃、杏子、樱桃、桔子、核桃、葵花子    

寒凉性    香蕉、西瓜、梨子、橙子、狮子、甘蔗、柚子、猕猴桃、杨桃、荸荠    

平性    苹果、葡萄、枇杷、菠萝、石榴、李子、南瓜子、芝麻    

五菜类    

温热性    黄芽菜、香菜、辣椒、韭菜、南瓜、蒜苗、大蒜、姜、葱    

寒凉性    芹菜、白萝卜、苦瓜、丝瓜、茭白、莴笋、油菜、菠菜、苋菜    

平性    卷心菜、豇豆、四季豆、黑木耳、胡萝卜、黄豆、毛豆、白扁豆、各种菇类    

“谨和五味”,酸、苦、甘、辛、咸皆能补益五脏,过多或不及都会对我们身体造成伤害,只有五味平衡才能使我们骨正筋柔,气血调和;寒、热、温、凉之性食物综合摄入,方能纠正人体内的寒热之偏性,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