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瘢痕从外观和机体功能方面均可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最近出门诊有很多前来咨询疤(瘢)痕治疗的求美者,在这里根据本人治疗的经验和国内外权威的治疗指南等进行总结,希望能帮助求美者更好地理解瘢痕及其治疗,有兴趣的可以根据引文查看原来详细的文章[1~5]。
病因:
治病首先要研究其病因,否则“治标不治本”。
1.外伤导致瘢痕形成,最常见,如摔伤、割伤、烧伤、纹身等。
2.感染导致瘢痕形成,如痤疮、疖痈等。
3.手术切口致瘢痕形成。
4.体内因素,如遗传疤痕体质、内分泌因素、生物化学因素等。
5.特殊的部位,如胸前、颈、耳、肩部容易形成瘢痕疙瘩。
6.年龄、损伤原因、部位、张力、愈合时间及过程等等,均影响瘢痕形成。
治疗方法:
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提出12字防治的原则:“早期干预,联合治疗,充分治疗”。
1.预防:首先根据瘢痕形成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再选择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压力治疗、药物疗法、放射疗法、光电技术疗法和功能康复综合疗法等。压力治疗包括弹力绑带、夹子等;药物疗法包括硅酮制剂、中药外用制剂等外用,及瘢痕内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等;光电技术疗法包括强脉冲光、脉冲染料激光、点阵激光等;功能康复综合疗法局部适当的按摩、减少瘢痕部位过多、过大角度的活动等等。
2.治疗:方式和药物主要包括: 体表外用制剂( 洋葱提取物、丝裂霉素 C、咪喹莫特),局部注射治疗( 博来霉素、糖皮质激素、5-氟尿嘧啶) ,物理疗法( 硅酮制剂、放射治疗、冷冻疗法、压力治疗、黏性微孔低致敏性纸胶带) ,手术治疗和光电技术治疗等
3.瘢痕疙瘩:它的类型、大小和分布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考量因素。手术切除预防复发是瘢痕疙瘩临床治疗中的优先手段,术后采用抗张力治疗、放射治疗和抗肿瘤化学药物注射治疗可很大程度上控制复发。非手术治疗可作为小型瘢痕疙瘩和“炎症型”瘢痕疙瘩的优先治疗手段。建议采用以包括糖皮质激素在内的混合药物注射治疗为主,并联合其他治疗方案预防复发。抗肿瘤化学治疗药物应成为瘢痕疙瘩注射治疗和预防和“肿瘤型”瘢痕疙瘩复发的重要药物。推荐 5-氟尿嘧啶作为首选的注射治疗药物。放射治疗是预防瘢痕疙瘩切除术后复发的首选方法。
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治疗瘢痕的方法越来越多,我们医生的努力只能控制、减轻、缩小瘢痕,尽量解除瘢痕对活动、痒痛及外观的影响,但是想通过药物、激光、手术等方法消灭全部瘢痕,一点不留,那肯定是骗人的。
决定皮肤瘢痕最终外观的关键因素是愈合阶段作用在伤口边缘的张力,我们通过手术切除瘢痕、超减张缝合法,并结合新的材料缝线、药物、激光等,尽量将瘢痕控制成线状瘢痕。
[1]李建赤,梁杰,罗少军,等.人白细胞介素24mRNA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32):6432-6435.
[2]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制定小组. 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J/CD].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电子版), 2017, 12( 6):401-408.
[3]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常委会专家组. 中国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推荐指南[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8,29(5): 5-1-12.
[4]吕开阳,肖仕初,夏照帆.“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解读[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8, 34(12):985-989.
[5] Gold MH, Berman B, Clementoni MT, et al. Updated international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on scar management: part 1-evaluating the evidence[J]. Dermatol Surg,2014,40( 8):81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