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了解与应对

杨李强医生 发布于2024-11-12 20:49 阅读量502

本文由杨李强原创


引言


分泌性中耳炎,也称为渗出性中耳炎,是一种在中耳(包括乳突腔)内形成积液,并伴有听力下降及鼓膜完整性的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这种疾病在儿童中尤为常见,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原因、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什么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及鼓膜完整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等。


症状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可能因病情轻重而异,但常见症状包括:


耳痛:发病初期可能不明显或仅有轻微耳痛,随后逐渐加重。


听力下降:听力逐渐下降,可能表现为对别人的呼唤声不予理睬,看电视时调大音量等。


自听增强:听外界声音较弱,但听自己讲话声音过大且听不清楚。


耳内闭塞感或闷胀感:部分患儿会感觉耳内有棉花堵塞,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耳鸣:耳内可出现蝉鸣声、嗡嗡声等,时有时无或持续不断。


语言学习能力下降:由于听力受损,可能影响患儿的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


原因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具有保持中耳内外气压平衡、清洁和防止逆行感染等功能。当咽鼓管功能不良时,易导致中耳积液和炎症。


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后,鼻部、鼻咽部炎症通过咽鼓管波及到中耳。


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咽鼓管口黏膜肿胀,影响咽鼓管功能。


腺样体过度肥大:腺样体肥大可能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通气和引流。


特殊情况:如先天性唇腭裂等发育异常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诊断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医生可能会进行以下检查:


耳镜检查:观察鼓膜形态和颜色,判断有无积液。


听力测试: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等方法评估患儿的听力水平。


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或MRI,有助于了解中耳及周围结构的情况。


治疗方法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因,通常包括:


观察等待:对于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的患儿,可能无需特殊治疗,观察等待积液自行吸收。


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减轻炎症和感染。


鼓膜穿刺:在局部麻醉下用特制的针头穿破鼓膜,将积液抽取出来。适用于长期存在积液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儿。


鼓室通气管置入术:将一小段塑料管插入耳道,帮助空气进出中耳空间,恢复中耳通气功能。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利用球囊扩张堵塞的咽鼓管,使中耳内外压力平衡。


预防措施


预防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在于增强免疫力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


预防感冒: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避免过敏原: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


保持鼻腔清洁:定期清洗鼻腔,减少鼻腔内的细菌和病毒。


正确擤鼻涕:教会孩子正确的擤鼻涕方法,避免用力过猛导致中耳炎等并发症。


结语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耳部疾病,但通过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大多数患儿都能得到良好的恢复。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耳部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同时,通过加强日常护理和预防工作,可以减少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风险,让孩子健康成长。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