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牙周病?
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支持组织(牙周组织)的疾病,包括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牙龈病和波及深层牙周组织(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的牙周炎两大类。在我国,以牙龈炎为代表的牙周疾病在妊娠期的发病率高达50%以上。
牙周病主要因菌斑、牙石、创伤性咬合、食物嵌塞等导致。牙菌斑是附着在牙面上,特别是牙颈部的细菌性团块。这些团块因钙化而变硬成为牙石,菌斑和牙石是引起牙周炎的主要因素。牙结石外形似黄色干石灰块,较坚硬,易使牙龈出血,牙石上附着大量的菌斑。
牙周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常只有继发性牙龈出血或口臭的表现,晚期可进展为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严重者牙齿可自行脱落或者导致牙齿的拔除。
当妊娠“遇见”牙周病—可能引起早产
孕妇在怀孕2个月后,常常因牙龈肿胀出血、牙龈菌斑等妨碍进食而困扰不已,通常情况是由妊娠期牙龈炎造成的。孕妇的牙周疾病尤其以妊娠期牙龈炎最为常见, 研究表明妊娠期牙龈炎是一种细菌性炎症,全球患病率为 30%~100%,而中国则高到50%以上。
妊娠期间黄体酮和雌激素水平改变,激素作用于牙龈的微血管壁,使牙龈微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局部炎性细胞数量及渗出液成分局部显著增加,导致牙龈充血肿胀,这些改变都会诱发或加重牙周疾病的发生发展。
妊娠可引起牙周组织的变化,而牙周病会反作用于孕妇及胎儿, 导致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有研究表明,患牙周病的孕妇产下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的机率是一般孕妇的7~7.5倍。研究推测其发病机制可能与3方面有关:(1)致病菌通过血液循环直接侵入胎盘组织,引发单核细胞的炎症前细胞因子反应,合成并释放前列素催生因子,导致早产; (2) 由G-厌氧菌代谢产生的内毒素、外毒素和脂多糖,可通过血流作用于胎膜,刺激前列腺素、炎症性细胞因子分泌,造成早产; (3) 由口腔微生物诱发的免疫应答反应可能改变胎盘的结构,引发早产甚至流产。
“4招”防治妊娠牙周疾病
(1)孕前及孕期的口腔检查:对孕龄期妇女孕前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 孕期行必要的口腔卫生保健, 对于准备妊娠的妇女进行孕前口腔检查, 如果存在口腔疾病及时进行治疗。没有特殊情况下, 尽量选择在孕中期 (4~6个月) 内进行口腔疾病的治疗。
(2)合理营养摄入:孕妇在妊娠期要合理的食用含有蛋白质、磷、铁、钙、叶酸、维生素等食物, 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豆制品、禽蛋类、鱼虾类、坚果、水果以及蔬菜等食物。少吃甜食, 减少零食, 避免进食过量酸性食物。
(3)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刷牙:一天至少两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睡前一次,早起一次。具体包括以下3点:①牙刷的选择:所选牙刷的刷头不宜太大、刷毛应柔软。若刷头过大、刷毛太硬, 用力过大, 则容易误伤牙龈和牙体。牙刷使用2~3个月或出现刷毛弯曲、倾斜后即应更新。②牙膏的选择:最好选含氟的牙膏,因为氟离子可以与牙齿表面结合生成氟化磷灰石,提高牙齿的抗酸能力、将适量氟化物加入牙膏内,能增加口腔局部的氟,在牙齿表面形成强有力的保护层。③刷牙的注意点:牙刷与牙龈成45度,让刷毛尖端伸进牙龈沟,注意动作轻柔;刷牙齿的内侧时,将刷头竖起来,不要来回拂刷;上排牙自上而下刷,下排牙自下而上刷;刷咬合面上的窝沟时,把牙刷前后移动,用力可以稍大。
妊娠期牙周疾病可导致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其影响不容忽视。对于孕龄期的妇女,建议在备孕期间到医院行口腔检查并进行常规的牙周基础治疗,在孕期若出现急性炎症,必须前往正规医院进行专业评估及治疗。当然,保护牙齿,还应从日常点滴做起,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会正确的刷牙,希望每位准妈妈都能微笑地迎接健康的小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