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关节是人体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每天都要不停的活动,一个人一生或轻或重都会经历到肩关节的疼痛。那这种疼痛一定是人们习惯性说的“肩周炎”,“冻结肩”吗?看看下面的案例。
例1. L先生,男,42岁,健身导致左侧颈肩部疼痛,左侧肩部不能抬起,左侧腋后区域烧灼样疼痛。多家医院骨科、康复医学科诊治,均诊为“颈椎病、肩周炎”,治疗1个半月余,效果不明显,肩部从侧面依然抬不起来。2018年5月31日来我院康复门诊诊治。查体:颈部活动度受限,左偏时颈部疼痛,左侧肌间沟区域压痛,左肩水平向前抬起90度,侧方抬起45度,后伸15度,旋前后主动不能,被动活动肩外旋30度,内旋45度,关节活动范围70度左右,但外旋时腋后皱褶下沿区域疼痛明显,且压痛。三角肌区域痛温度触觉减退。(见图)
根据病情考虑左侧“腋神经卡压”后引起的肩痛和三角肌区域无力。属于临床诊断的“四边孔综合症”。诊断基本确立后,经过几次注射治疗及针刺等综合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3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但萎缩的肌肉仍需锻炼修复。(见图)
例2. S先生,男,52岁。打高尔夫球后出现右侧肩部不能抬起,腋后疼痛,在其他科室治疗1周无进展转介而来。既往有高血压、血糖异常检查记录,尚未服药。查体:颈活动度正常,左侧肩部外展45度左右,屈曲100度,后伸15度,肩关节被动旋前后明显受限,腋后区域压痛,三角肌区域感觉减退,双侧腋围一致。诊断为“四边孔综合征”(腋神经卡压)。经精准注射治疗后2次后,2周肩关节活动明显改善。(见图)
治疗前
治疗后一周及两周肩关节活动情况
案例是临床容易误诊的情形。常常即使早发现,也因治疗不恰当而使病情迁延,造成腋神经压迫后的局部水肿未能及时消除,其支配区域肌肉失去神经的营养导致肌肉萎缩变形,患侧三角肌与对侧相比变薄、失去圆隆外观。如果迁延超过几个月,可能导致患侧肩关节长期外展受限制。
以腋神经卡压为主的“四边孔综合症”是怎么形成的?这是因为腋神经从臂丛神经外侧束发出后,在腋窝后外侧穿出由大小圆肌和肱三头肌内外侧头、肱骨外侧缘围合的一个四边形空隙,主要分布在三角肌表层和深层。它的运动纤维支配的三角肌主要功能使肩外展,协助肩关节屈曲和后伸,感觉纤维支配三角肌的痛温度觉和触觉。如果肩部过度或反复外展和旋后,就会牵拉挤压四边孔,造成腋神经的卡压,出现病例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及早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是迅速改善病情,恢复肩关节功能的前提。
肩关节是一个典型的球窝关节,肱骨头仅部分嵌入关节窝里,它之所以能维持大幅度的旋转和运动,完全靠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包饶。任何一条肌腱和关节本身病变都会引起肩关节的不适和运动障碍。那为什么人们只熟悉“肩周炎”这个诊断呢?
这个问题不管是医生还是普通患者,认知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古时候,由于疼痛固定某一处,都称作“痹证”,归因为“风寒湿”或跌打损伤。肩部的疼痛就称作“肩痹”或“肩凝风”。西医引入中国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叫做“肩关节周围炎”。后来对肩关节的解剖进一步了解,有了“肩袖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盂唇损伤”、“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等诊断。中风后半身不遂肩痛又称作“偏瘫肩”、“肩手综合征”等等。上述诊断都因磁共振检查普及后进一明确。诊断确立,决定了治疗的方法、时间长短和难易程度。因此肩痛不一定都是肩周炎,治疗的方法也有异同,也不是说所有肩痛都会自愈。这些不同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本文介绍的案例常见,但常易误诊,注射治疗方法是其中之一,需要根据病情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