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科普

刘健刚医生 发布于2022-06-09 20:43 阅读量1132

本文由刘健刚原创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面肌痉挛科普

理性认识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俗称“面抽”,首先由Gowers在1884年描述,表现为面神经支配的肌肉的节段性肌阵挛。这种疾病常常在50岁-60岁出现,几乎总是单侧发生,在严重的情况下偶可见双侧面部同时抽搐。面肌痉挛的原因包括血管压迫面神经,脑干病变如中风或多发性硬化,以及继发性原因如创伤等。特发性的面肌痉挛大多数情况是由面神经神经干的面神经根被异常血管压迫(例如,前小脑下动脉或椎动脉的远端分支)引起的。

面肌痉挛的诊断


面肌痉挛通常以眼轮匝肌(即眼角的肌肉)的短暂的阵挛运动开始,经多年后可延伸到面部其他肌肉。不能自主控制的一侧面部运动是面肌痉挛的典型症状,常因疲劳、紧张、焦虑或阅读而导致症状加重。最终,患者可能发展所有涉及的肌肉的长期收缩,严重者可造成嘴角歪斜,患者也经常抱怨耳朵中出现新的“噪音”,并且随着日子的进展,病人常有疲劳感,导致生活质量严重。

治疗方法

注射肉毒素,注射后3-5天痉挛可缓解,但缓解期仅持续约3-6个月。药物治疗包括卡马西平、氯硝西泮等药物,上述药物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减弱,并且长期服用上述药物有引起肝功能损害的风险,因此需要更积极的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VD)为面肌痉挛的首先治疗方案,手术效果被公认,并且是有效和持久的。因为良好执行的面神经MVD提供了最高的成功可能性(即无痉挛),最佳生活质量,以及半面痉挛的最低长期复发率。


结论

     面神经的MVD手术仍然是治愈面肌痉挛的唯一机会。患者应与医师密切合作,制定面肌痉挛的长期计划,并在考虑MVD时咨询适当的神经外科医师。

        面肌痉挛咨询专家:

                     刘健刚  主任医师

                     宋   昭  副主任医师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