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简介:龚伟,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消化内科主任(2007-2017在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工作)。中国ESD领域的知名青年专家,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第三届“羊城好医生”。擅长多种内镜下诊疗技术,特别擅长运用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消化道早期肿瘤以及内镜下微创ESD治疗技术。
今天介绍几招防癌绝学,该出手时就出手。
大肠癌总是悄悄地来
大肠癌患者早期常常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数大肠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即便行根治性切除术, 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仍有一半的几率会发生转移。
警惕4种症状
01便血
便血是大肠癌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轻者偶尔有少量出血,重者有粘液血便、粘液脓血便或鲜血便。
02腹痛
隐痛:可能是首发或突出症状;
绞痛:当大肠癌合并糜烂、梗阻或继发感染可出现明显绞痛;
阵发性绞痛:进一步发展将可能是肠梗阻性腹痛,即阵发性绞痛。当老人出现这种症状时,要警惕可能是大肠癌。
03排便习惯改变
排便次数增加
比如原来每天大便1次,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3~4次。或者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粪便性状改变
大便形状发生改变,大便变软的变细了。
04贫血
老年病人,尤其是无其他原因的失血,亦无肠寄生虫病的人,如发现进行性缺铁性贫血,应想到有大肠癌的可能性。
大肠癌偏爱40岁以后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40岁以后发生大肠癌的几率会明显上升。
据统计,大约有75%的大肠癌患者都处于这个年龄段。因此,人们应从40岁开始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试验,警惕息肉或肿瘤引起的出血。
大肠癌可预防
应定期筛查、体检
及早发现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并积极干预治疗,是降低结肠癌发病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因此,早期筛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好的手术技巧也比不上肿瘤的早期发现。
定期的筛查体检可以在早期及时发现,有以下三种方式:
直肠指诊:医生可以通过最简单直接的触诊和观察来判断肛肠疾病,超过半数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70%的直肠癌可以通过肛门指检发现。
粪便隐血试验: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
肠镜检查:肠镜可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
大肠癌早期发现可根治
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最有效手段。肠镜检查不仅可清晰地观察肠道,并可在直视下钳取可疑病变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利于早期及微小结直肠癌的发现与确诊。
肠镜下如果发现息肉——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肠息肉病——可直接摘除,阻断癌症的发展。
早期大肠癌可做内镜微创手术,如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术),让患者得到根治性的治疗,术后生活质量高,长期生存率高。
大肠癌发展到晚期则是致命的,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确诊后即使行根治性切除术,仍有一半以上的患者仍会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不同的人群应接受不同的筛查方案
饮食习惯良好的人:推荐45-50岁开始接受大肠癌的筛查,一般每5-10年进行一次检查,检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大便隐血和肠镜。
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习惯的人:最好提前5年到40-45岁开始接受大肠癌的筛查,平均每3-5年检查一次。
做肠镜怕痛?
可选无痛肠镜
无痛肠镜检查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检查,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无痛肠镜检查时注射的短效麻醉剂,可彻底消除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恶心、呕吐、疼痛等不适,同时还能提高检查质量。
患者一般在检查结束后5~10分钟清醒,检查后约30分钟,完全清醒。
南医大深圳医院消化科已开展消化道早癌筛查与诊断、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MR)和粘膜下层剥离术(ESD)治疗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内镜下隧道技术(STER、POEM)治疗等各种内镜诊治技术。
消化科学科带头人龚伟教授开展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大肠癌、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先进手段——已经达上千例,在大肠癌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