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简介:朱颖,女,副主任医师,硕士,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消化道出血亚专科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脂肪肝诊断与治疗/内镜诊治技术。专业擅长: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术/消化道早癌精查术。学术任职: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脂肪肝专业委员会 常委委员,深圳市医学会第四届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 委员。科研:主持/参与课题3项,主持中国临床试验研究项目1项;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发表论著3部;参与设计实用型专利3项。获奖:荣获消化界首届“秀出精彩”全国LCI/BLI菁英病例赛 “月度之星”,荣获2019年“例精求治”消化道诊疗思路优秀病例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第三名”和“人气王”两项大奖,荣获2019中国内镜医师大会“优秀壁报奖”。擅长: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术/消化道早癌精查术。
1、肠道息肉手术需要住院吗
肠道息肉手术是否需要住院需根据息肉数量、大小决定。0.6cm以下小结肠息肉,且数目小于3个,可通过活检钳钳除,因出血和创口几率较小,无需住院。息肉超过0.6cm,数目超过3个,因切除过程中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相关并发症,建议住院治疗。切除术根据息肉大小、数量决定患者术后护理,息肉较小或数量较少,建议患者术后住院留观,24小时内禁食水,卧床休息,观察腹痛及大便颜色。息肉数量较多、较大患,尤其2cm以上息肉患者,术后易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建议术后禁食水48-72个小时,并绝对卧床。
2、什么是家族性结肠息肉
家族性结肠息肉,即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为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如果父辈、祖辈出现该病患者,则发病率较高,且发病年龄较轻,多见于15-25岁,消化道任何部位均可出现息肉,如胃、小肠、大肠等,息肉数量较多,从数十个到数百个不等。由于其病例分型为腺瘤性,属于肿瘤性质息肉,癌变率较高,大约为15年左右,发现较早、数量较少时,尽量内镜治疗,如部分切除、多次切除等;数量较多时,可行全结肠切除术,术后需密切随访。
3、肠息肉手术后注意事项
肠息肉术后需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妥善护理,其注意事项根据是否住院不同,具体如下:
1、门诊切除息肉,建议患者术后4小时禁食,可于4小时后进食冷流质饮食,72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和进食粗糙食物。如患者进行息肉切除当天晚上进食火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较麻烦;
2、住院患者建议术后24小时绝对卧床休息,观察腹痛和大便情况,如果发现突然剧烈腹痛、鲜血便或暗红色血便,立即与医生联系,根据情况再次行肠镜检查,观察是否出现迟发性消化道出血。
4、结肠多发息肉1cm算大吗
内镜下超过1cm息肉为较大息肉,通过普通活检钳无法彻底钳除,建议患者住院后行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临床上炎症性息肉均较小,大约为0.5cm以下,而0.6-1cm息肉大多为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癌变倾向,需及早发现、及早根治。结肠多发息肉患者大多与年龄、饮食和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史有关,由于年龄增长,息肉发病几率增高,高蛋白饮食也可导致结肠多发息肉。
5、肠道息肉有哪些症状
肠道息肉是消化科常见疾病,一般情况下患者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血便、黏液便等。该病可引起结肠癌,建议40-45岁患者将肠镜检查纳入体检项目。结肠息肉可分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大多与炎症有关;腺瘤性息肉有家族遗传倾向,为一种肿瘤性息肉,需及时发现、及时根治。如果直肠附近出现巨大息肉,可脱出肛门,于体表可触及。
6、直肠息肉切除后还会癌变吗
直肠息肉切除术后一般不会发生癌变,但需对切除后直肠息肉进行病理细胞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判断病情走向。息肉一般分为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前三种息肉一般不会癌变,术后无需跟踪随访;腺瘤性息肉,如果病理分型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甚至发现原位癌,即存在癌变率,建议该病患者术后密切随访,经2-3年随访,如果息肉无复发,癌变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