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泌尿疾病,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男性高发。有种膀胱炎就高发于女性——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I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尿急、尿频、膀胱充盈后耻骨上区或盆腔疼痛,排尿后减轻为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又称为膀胱疼痛综合症。Hunner于1915年最先报道间质性膀胱炎,其描述该病患者的膀胱壁上存在出血区,后来称为Hunner’s溃疡
一、IC发病和病因:IC多见于30- 50岁的中年女性, 男女发病比例为1: 5-12,女性不明原因慢性盆腔痛中80-85%可能为IC。美国发病率为2.7-6.5%,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初步估计影响200万人/年。有研究指出患者膀胱过表达神经生长因子,导致感觉神经纤维激活和神经结构重塑,这些都导致膀胱高敏感甚至疼痛。膀胱粘膜的溃疡可能和高水平炎症因子相关,如高表达的TNF-a,IL-6,IL-8.这些炎症因子诱导粘膜细胞的凋亡。膀胱水扩张后特征性出血点和VEGF有关,该因子导致粘膜脆弱血管形成。晚期间质患者面对膀胱纤维化这一严重后果,相关研究证明该过程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相关。TGF-β1已经证明在间质膀胱炎高表达。以上说法证明了膀胱溃疡的形成机制。治疗溃疡可谓是治愈间质性膀胱炎的关键所在。目前也有研究提示尿路上皮功能障碍/GAG层的缺陷是IC的主要病因,加重了尿路上皮功能障碍/GAG层的缺陷。
二.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
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遵循治疗先保守,后有创;联合治疗达到最佳疗效;疼痛管理贯穿始终的原则。 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采取“阶梯式”治疗方案:
一线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及物理治疗。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往往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可能有帮助;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通过避免饮用酸性饮料,咖啡,酒精等饮食调节以及定时排尿,延时排尿等膀胱训练得到改善;对于伴有盆底功能障碍的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可采用生物反馈、按摩、针灸等物理治疗。
二线治疗:口服药物。缺乏单一治疗有效的药物,往往需要联合用药,主要缓解排尿症状与疼痛不适。M受体拮抗剂(米拉贝隆、索利那新)、a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非甾体抗炎药以及抗抑郁药可能对间质性膀胱炎有效。
口服药物治疗:黛力新+法莫替丁+开瑞坦或者爱泌罗。
膀胱灌注:无菌透明质酸钠 或者12500单位肝素+盐酸利多卡因20ml+碳酸氢钠5ml
三线治疗:膀胱水扩张/膀胱透明质酸灌注或A型肉毒毒素逼尿肌注射。
四线治疗:经尿道电切/电凝。
五线治疗:胫神经刺激或骶神经调控,对于其他治疗方法均无效的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患者。
六线治疗:尿流改道、膀胱扩大术,对于伴有严重症状的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尤其是有明确Hunner溃疡者,可选择尿流改道或膀胱扩张术作为最后的治疗方法,用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劣势: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较慢,治疗不可逆。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IC
新兴治疗方式出现: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IC:一种细胞疗法--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utologous platelet-rich plasma,PRP)悄然兴起。该疗法广泛应用于顽固性溃疡,伤口愈合,伤口快速。富血小板血浆已经在国外作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方式被用于治疗间质性膀胱炎,放射性膀胱炎,复发性泌尿系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