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齿(又称第三磨牙或“智慧齿”)是人类口腔中最晚萌出的牙齿,通常在17-25岁长出。当然还有部分人群可能更晚萌出、完全不萌出、甚至不存在智齿牙胚。由于现代人类颌骨较小,大部分智齿常因空间不足导致阻生或错位。
1. 阻生或埋伏智齿
牙齿无法正常萌出,呈横向、斜向或倒置生长,可能压迫邻牙或神经。
特别是部分萌出:智齿部分露出牙龈,形成难以清洁的“盲袋”,易藏匿食物残渣和细菌,引发感染或牙龈炎,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尽早拔除。
影像学检查比如全景片(OPG)或CBCT可以确认阻生类型。
2. 反复发炎或感染
因清洁困难导致冠周炎(症状:牙龈红肿、疼痛、化脓),甚至引发间隙感染或全身发热。 这种情况下的处理原则:急性期抗炎后择期拔除。
3. 邻牙损伤风险
挤压前面的第二磨牙,导致邻牙龋坏、牙根吸收或牙槽骨流失。
全景片检查发现高危信号:邻牙远中牙槽骨高度降低。
4. 囊肿或肿瘤风险
阻生智齿可能引发颌骨囊肿(如含牙囊肿),需预防性拔除。
影像检查发现颌骨内低密度阴影伴界限清晰。
5. 正畸治疗需求
为避免智齿推挤前牙导致牙列拥挤,或者正畸治疗结束后为了保证正畸治疗的稳定,正畸方案中常建议拔除。
6. 咬合功能障碍
对颌无对应智齿时,上颌智齿过度伸长,导致咬合创伤或颞下颌关节紊乱。
1. 正常萌出且功能良好
智齿完全萌出,位置端正,与对颌牙形成稳定咬合关系。
2. 无症状且清洁可控
无龋坏、无牙龈盲袋,患者可有效清洁(如使用冲牙器)。
3. 高龄患者无病变
中老年人智齿长期无症状,影像学检查无病理改变,可保留观察。
4. 手术禁忌症
全身性疾病(如未控制的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手术风险过高。
定期检查:通过X光片(如全景片或CBCT)评估智齿状态,即使无症状也应随访。智齿拔除相对其他牙齿拔除较复杂,所有阻生智齿的拔除都需通过全景片或CBCT明确与下牙槽神经管的关系。
对于没有咀嚼功能且对邻近牙齿等重要结构存在风险的智齿,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应尽早拔除。早期拔除可降低邻牙损伤及手术并发症风险。 对于急性感染期需先控制炎症,然后再择期拔除。
拔除时机:大部分优选16-25岁。根未完全形成,骨弹性好,拔除相对容易,而且年轻患者恢复快。
术后护理:24小时内避免漱口、吸烟,进食软食,遵医嘱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