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说最近的当红炸子鸡
非吒儿莫属!
同样都是乾坤圈
退休成大爷(化名)挠破脖子
黄豆大小的破皮
一个月不到
膨胀成14cm的“圈”
最要命的是
这个差点要命的“怪物”
竟是他亲手养大的
▽
六旬阿叔挠痒抓破皮
一个月不到肿成环
“舒服!”
一次普通的挠痒痒,成大爷没控制好力道,把脖子挠破了。
几天后,破皮位置变成了个小脓包。30年糖尿病史的成大爷见状,翻出消炎药。
谁知脓包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小黄豆蹭蹭涨到8cm。成大爷慌了!去了当地医院治疗。
治疗3周后,感染指标和血糖一直控制不下来。
与此同时,脓包还在高血糖的滋养下,继续长大......
一个月不到,逐渐形成了长达14cm的环形脓肿,局部皮肤还有破溃流脓。
难受!脓液涨得成大爷吞咽难受,整个脖子疼,特别是夜里睡觉,平躺不行,左躺右躺也不行。
成大爷突发奇想,把脓液挤出来!
疼痛竟得到了缓解,但这就需要老伴每隔不到两个小时起来捣腾,俩人整宿整宿没法睡,要是长期这样,身体根本吃不消啊......
一周后,他们实在扛不住“乾坤圈”的紧箍咒,辗转多院,来到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每日按时打胰岛素
为啥血糖还是控制不好?
门诊李雅琴医师接诊后,发现颈部脓肿再不处理,很可能会进展至脓毒症危及生命,立即联系住院。
感染性疾病科胡国信主任医师、陈毅华医师、何选秋医师团队收诊后,了解到成大爷糖尿病史及日常血糖控制情况——
“蛮好的,一直稳定在十几。”成大爷乖巧地说,“每天都打胰岛素的。”
“指标长期在十几,那确实...很稳定啊。”医生面露难色。
要知道血糖长期处在控制不佳的高水平状态,血液可能会变成细菌的“自助餐”,容易出现大面积感染,就像这次。
插播下
空腹情况下血糖正常值是4.4-7.0mmol/L之间,餐后血糖应控制在<10.0mmol/L,以减少血糖波动对血管和器官的损害。
不仅如此,胰岛素的针头他还经常用到弯勾,“针头没钝,每次换多浪费啊”,却不知针头每重复一次——
皮下脂肪增生风险+30%
感染几率+50%
血糖波动幅度*2倍
......
图源:腾讯医典
而且,自行挤脓的行为,容易把细菌挤入血管,任由病情发展下去,影响深层颈部肌肉或气管,就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了。
“手动消炎,万万使不得。”
多学科打响“颈部保卫战”
破解甜蜜危机
综合分析病情后,考虑成大爷颈部的感染跟血糖控制欠佳、不规范使用胰岛素针头有关。
感染科第一时间就给予了充分地全身抗感染治疗,并且制定了——
清创处理巨大脓肿、全身抗感染治疗、控制血糖、指导糖尿病规范管理、营养宣教等综合治疗方案。
1
关于“乾坤圈”的清创治疗,感染科联合操作治疗区伤口门诊罗丹护师团队,每天给成大爷进行消毒清创、感染窦道清除、负压吸引冲洗治疗。
2
关于血糖方面,感染科联合内分泌科指导血糖用药调整。
3
关于营养方面,感染科联合营养科进行糖尿病饮食的健康宣教。
持续一个月的住院治疗,成大爷的“乾坤圈”在稳步缩小,感染得到了充分地控制,原先肿大的脖子缩小了一半以上。
脓肿褪去、疼痛缓解,成大爷夜里睡觉踏实多了,可以安心地一觉到天亮,就开开心心回家去了。
出院后,操作治疗区罗丹护师团队持续随诊。在后续历经三个月的治疗,终于将“乾坤圈”彻底清除,原先破烂的组织和皮肤也重新长好了。
“长期的糖尿病治疗和管理让我精疲力尽,加之这次感染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没有医院愿意接收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北大医院感染科将我收治入院,让我得到最系统的治疗。”
回想这一路走来,求医和治疗过程中的坎坷和不易,成大爷特意来信致谢感染科医护团队。
关于颈部脓肿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分为复杂性、单纯性。
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是指病灶较深的软组织感染、创伤/手术部位感染、大脓肿、蜂窝组织炎、感染溃疡及烧伤感染等,往往伴发热等全身症状,或有合并症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不伴以上情况者为单纯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颈部脓肿属于复杂性软组织感染。治疗上:
☞轻症皮肤、软组织感染一般不需要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只需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以消毒防腐剂(如碘伏)为主,少数情况下亦可用某些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
☞中、重症或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需全身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治疗前应争取将感染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查,全身感染征象显著的患者应同时做血培养。慢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注意送脓液作抗酸涂片及分枝杆菌培养,必要时做病理检查。
获病原检查结果后,根据治疗反应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注重综合治疗及基础疾病治疗,有脓肿形成时须及时切开引流。
特别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若血糖控制欠佳,血液里升高的血糖就是细菌或真菌很好地培养基,很容易滋长病原菌。
轻则外涂药膏就可以控制好,而重则可能进展至全身脓肿,进而威胁生命。
因此,良好地控制血糖,是控制感染发展的关键之处。
专家提醒:
慢性病管理容不得“差不多”
这不是一场普通感染,而是由血糖失控引发的复杂情况。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一旦并发感染性疾病,不仅会加剧糖尿病的病情,还会削弱机体的防御机制,从而进一步恶化感染情况,形成恶性循环。
据统计,2024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科因感染性发热及脓肿前来就诊的病例中,有43%的患者存在糖尿病史。
值得关注的是,病情发展至严重感染(例如脓毒症)的病例中,超过90%的患者存在糖尿病史。
这表明,有效管理血糖水平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有数据表明,糖尿病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并发症高达 100 多种。
糖尿病发病后 10 年左右,将有 30%~40% 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
主要并发症有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图源:腾讯医典
而,胰岛素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做到这几点:
① 做好注射部位的消毒工作,使用75%的酒精消毒,不能用碘伏或碘酒消毒。消毒后必须等酒精挥发后再进行注射,以免加重刺激症状。
② 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以免同一部位重复注射。
③ 学会准确抽取胰岛素的注射剂量。
④ 如果是预混胰岛素需要在注射前摇匀。
⑤ 胰岛素注射后,胰岛素的注射针头应当在皮下留置10s后再拔出,以防止胰岛素药液渗出。
⑥ 正在使用中的胰岛素不需要放置在冰箱,室温25℃以下保存即可。
胰岛素针原则上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使用!
很多糖友觉得胰岛素针一次性使用太浪费了,就自作主张一个针头多次使用,这样做是有非常大的风险的。重复使用会增加如下风险:
● 针头折断/损坏
● 胰岛素注射剂量不准确
● 胰岛素从针头溢出增加胰岛素注射时的阻力
● 针头钝化,注射时疼痛
● 组织损伤和出血等
注射胰岛素一定要遵照医嘱,有疑问就去咨询医生。
针头该扔就得扔
节约容易变“颈绷”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自开科以来,收诊了不同软组织感染的患者,包括下肢溃疡感染、糖尿病足感染、头部伤口感染、胸部伤口感染、腹部伤口感染、臀部脓肿、肢体软组织感染、脊柱特殊病原菌感染等多个部位的不同感染。
为了更好地促进不同组织部位感染的治疗,2025年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务部的带领下,感染科牵头成立了“发热待查暨疑难感染综合诊治MDT”平台。
联合了操作治疗区、药剂科、营养科、超声介入科、手显微外科、内外科ICU、呼吸科、内分泌科、微生物室、中医科等多个科室,针对性地对不同部位的感染,及不同的患者个体化地制定综合评估诊治方案,为更好地治疗患者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