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正常的慢乙肝,为何也要抗病毒

何选秋医生 发布于2025-01-09 23:08 阅读量2504

本文由何选秋原创

“我平时检查肝功能都是正常的,乙肝也有很多年了,以前检查都说不用治疗,定期复查,这次怎么需要治疗了呢?”


这是平时门诊很多复诊患者经常会问的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静悄悄的乙肝,偷偷在伤肝


据统计,我国约有8600万慢乙肝患者,慢乙肝是一种终身携带的肝炎病毒,因为大多数患者早期无症状,或未做过相关检测而未知自己患有乙肝,从而难以引发人们重视,目前已接受治疗的患者占比仅约20%。但是病毒长时间在肝内复制,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长期熬夜、饮酒、滥用药物等,便会引爆炸弹,导致肝脏损伤。


然而,肝脏是个不爱“喊疼”的牛脾气,肝功能轻度异常时,患者并不会感到明显不适,哪怕出现疲乏、食欲不振、腹胀等,往往也认为是“熬夜等不良习惯引起的,休息一下就好”。等到出现腹痛、小便深黄、黄疸时再去做相关检查,可能已经发展到肝衰竭、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阶段。


因此,呼吁大家主动接受乙肝病原学的检测,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何能避免肝脏疾病进展到晚期阶段,避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呢?关键在于:精准把握抗乙肝病毒治疗时机,避免错失良机。


认知不断加深,治疗方案与时俱进


为什么很多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患者,以前可以先观察,现在又要求治疗了呢?


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之前认为,如果肝功能正常,其他检查如甲胎蛋白、超声、无创肝纤维扫描等结果也正常,基于抗病毒治疗的长疗程和费用负担考虑,可以暂时不用治疗,建议定期复查。但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结合对肝脏病理“金标准”的评估,研究数据显示,约有20%-30%的患者即使肝功能正常,仍有显著的肝脏损伤,如进展到肝纤维化2级或3级。这群患者如果没有获得及时治疗,经过5-10年的疾病风险累积,将会面临很高的肝癌发生风险。而这,相信是每一个患者自身及其家庭都不希望面对的后果。


因此,在更新的乙肝治疗标准中,建议肝功能正常的人群,以30岁为“分水岭”,超过30岁以后,乙肝病毒量仍可检测到的患者,建议早期开始抗病毒治疗,特别是家族中已经有肝硬化或肝癌发生,提示后续有相对较高的风险发生相关疾病者。即使还没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慢乙肝患者,同样建议早期治疗以降低远期肝癌发生风险。而对于已经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患者,抗乙肝病毒治疗同样重要,如此才能在源头上将疾病控制好。


长期抗病毒治疗,有望临床治愈


很多打算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心中肯定会有一个疑惑:这个药需要吃多久?会不会对身体有影响?


目前大多数慢乙肝患者开始治疗的第一阶段,以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以控制病毒水平,保护肝脏不受病毒影响。目前,口服药需要长期服用或是终身服用。


很多人担心,长期服药会伤身。这属人之常情,但是尽可放心,门诊中不乏已经随诊了20余年的患者,通过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证明口服药物可以很好地保护肝脏,基本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会逐渐下降,当降至1500IU/ml以下时,则有临床治愈的希望,可以进入到联合干扰素治疗的第二阶段。


所谓乙肝临床治愈,是指持续检测不到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载量(HBV-DNA),乙肝e抗原转阴,一部分患者可以获得保护性抗体(即抗-HBs阳转),肝功能检查指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据统计,抗病毒联合干扰素治疗,约30%-50%的患者能够实现乙肝临床治愈,HBsAg数值越低,则临床治愈率越高。临床治愈意味着可大大降低远期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概率。


欢迎咨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医生


编辑:何选秋

校正:武敬

审阅:胡国信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