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家里养宠物的,留心感染这种病...

何选秋医生 发布于2024-12-28 18:33 阅读量199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mki38vwJVJkdkS_DMRtYMA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育率


当代年轻人养的

“孩子”


未必是人类幼崽

还有可能是




说到养鸟

脑海中蹦出的除了鸟



还有——


在花鸟市场鸟笼子旁

常态睥睨众生,时尔俯察民情的


大爷


图源:网络+自己做


养鸟真的很上头!


但没想到

深圳一女子养了几年鹦鹉

最近痛失爱鸟

笼子空空全身难受






邪门!鹦鹉离奇死亡

女子反复高烧全身不对劲



甜女士(化名)几年前就开始饲养鹦鹉,遛鸟的方式五花八门,好惬意!


衣兜藏鸟、兜帽藏鸟、指上停鸟、肩上停鸟,主打一个来去自如,随身携带。



养鸟像呼吸一样简单,天赋型选手甜女士前不久还网购了两只,没想到的是——


网购的其中一只鹦鹉突然出现流鼻涕、食欲不振,一周不到就嘎掉了,然后另一只也出现类似症状。


起初以为只是感冒,给它吃药还有效,但是两三天过后,小鸟依然萎靡不振,紧跟也离开了。


随着两只鹦鹉的不幸离去,甜女士也是伤神,一周后发烧了。



一开始,吃了些对症治疗的药,还是发烧,反反复复烧到第4天,温度高达39℃,还出现了——


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的症状,伴随有全身乏力、恶心、颈部肌肉酸痛、胃口不好、咽痛、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等各种不舒服。



邪门!小鸟病完,主人病,到底是什么在作怪!


“扛不住了!”,甜女士浑身哪都不对劲,于是来到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医生敏锐的发现,甜女士不同于寻常接诊的发热患者,不是常见的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





“鹦鹉热”

严重可危及生命



紧接着由胡国信主任、陈毅华医师、何选秋医师共同接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询问了甜女士近期的生活作息和接触物。


经过缜密心细的分析,考虑她这次发烧是感染性发热,而且感染源头可能与饲养的鹦鹉相关。


图源:soogif


诊断通常是通过血清学检测来确定的,医生们迅速给甜女士安排了相关的检查,包括目前比较前沿的检测技术——


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测序、肺泡灌洗液微生物基因检测。


考虑到导致甜女士发热的病原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医生团队尽早给甜女士用了对应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并联系了福田区疾控中心安排相关检测。


检测样本送出后的第二天,我院的检验科和疾控中心同时回报检验结果,证实了感染科诊疗团队的判断:


甜女士确实得了鹦鹉热。


△图源:腾讯医典


明确了病因后,经过一周的抗感染治疗,甜女士已经没有发热,胃口也变好,身上其它的不舒服症状也消失了,顺利的出院回家休养。


何选秋医生表示,尽量避免收养来历不明的鸟类或未经检疫的鸟类,重症“鹦鹉热”肺炎非常容易误诊,以致死亡率很高。





爱鸟人士注意了

如何识别感染“鹦鹉热”?



鹦鹉热是一类人畜共患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且不典型,常导致多系统损害,由于缺乏特异性检测手段,既往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容易被低估。


潜伏期通常约5-21天,最短3天,最长45天,其流行没有明显季节性。



✎传染源

鸟类为主,如鹦鹉、相思鸟、金丝雀、鸽子、海鸥等,以及禽类如鸡、鸭、鹅等,另外,猫、狗等哺乳动物也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鸟类可以通过受污染的水、食用粪便污染的谷物、食用受污染的尸体、吸血的外寄生虫(如虱子、螨虫和苍蝇)和巢内传播等方式在鸟类之间传播鹦鹉热衣原体。


☞人类感染:人际传播十分少见。


呼吸道传播:吸入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鸟类或禽类的尿液、粪便或其他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


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或密切接触受感染鸟类或禽类及其羽毛、组织、分泌物、排泄物等,或被感染的鸟类啄伤、抓伤时也可能经由破损皮肤、黏膜,以及消化道途径引发感染。





人一旦感染后,有些症状表现比较轻,有些则可能进展到严重程度。


常见的症状有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疲乏、畏寒、头痛及肌肉酸痛等,得到及时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很快好转。


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则可能进展为多个器官的损害,包括呼吸衰竭、心内膜炎、脑膜炎等


重症“鹦鹉热”肺炎非常容易误诊,以致死亡率很高。所以患者如有接触活禽、饲养鸟类等经历,务必及时告知医生。特别是孕妇,有可能导致胎儿窘迫和流产。


△图源:腾讯医典





如何预防“鹦鹉热”?



对于非职业人群而言,家庭养鸟是感染鹦鹉热的主要途径。为了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安全,建议广大爱鸟人士:


✔ 购买渠道要正规,避免收养来历不明的鸟类或未经检疫的鸟类。

✔ 养鸟时不可过度拥挤,临近的鸟笼可用隔板隔开,避免食物、羽毛或分泌排泄物堆叠,造成疾病在禽鸟间交叉传播。

✔ 饲养鸟类应该注意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图源:soogif


清理时要注意:

①鸟笼、食罐、水碗等应每天清洗。

②清理前用水或消毒液湿润表面,以防扬尘。

③清理时戴好口罩及手套。

④接触禽鸟或可能沾染其分泌排泄物的物品后,需用流水、肥皂彻底洗手。

⑤发现禽鸟有可疑症状,请及时隔离、治疗。

⑥自身若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且有禽鸟暴露史,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流行病学史。


何选秋医生提醒,如果接触鸟类后,出现发热或其他身体不适的症状,请及时就医。


图源:soogif




(▽本期特邀指导专家▽)

何选秋

北大深圳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主治医师

出诊时间:

每周四、日全天



(▽本期封面▽)



-END-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