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肠息肉不怕,我们可以帮你搞定!

曾智辉医生 发布于2019-08-31 21:05 阅读量7834

本文由曾智辉原创

发现了肠息肉不怕,我们可以帮你搞定!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周边的朋友、邻居会说他(她)有肠息肉,然后怎么怎么来治疗的,还有些人甚至转化成肠癌了。听着怪吓人的。下面我叫给大家讲解下什么是肠息肉。

结直肠息肉是隆起于结直肠表面的肿物,可以是腺瘤,也可以是肠黏膜的增生肥厚,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息肉。息肉有单发或者多发,也有遗传性或者非遗传性,其发病率在总人群中占1.6%~12.0%。

 

病因

1.饮食因素、环境因素
  常认为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高脂肪膳食和食物纤维不足引起。生活的环境对本院的发生与有着一定的联系。
  2.炎症刺激
  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引起肠黏膜息肉状肉芽肿;结直肠各种炎性疾病等。
  3.异物或粪便刺激
  粪便中的残渣和异物导致大肠黏膜损伤,使肠内稳态遭到破坏,导致细胞增生或脱落速度减慢,可形成息肉状凸起。
  4.遗传因素
  可有家族遗传史。

 

临床表现

 

1.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量少,间断性出血为主。偶有上消化道大出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
  2.粪便改变,包括排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粪便形状的改变。
  3.息肉较大时可引起腹痛、便秘、腹胀、腹泻等。
  4.直肠具有长蒂的息肉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

    也可以是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每年的例行体检中财发现有息肉甚或多发结直肠的息肉。

 

检查

1.直肠指诊和肛门镜检
  直肠指诊是最简便和经济的低位直肠和肛管疾病的诊断方法,用于检查肛管及直肠下段有无异常改变,可以诊断直肠内大部分息肉。但也只是对位于肛管及直肠下段的息肉能发现,对于直肠中上段以上结肠的息肉没办法发现。
  2.结肠镜检查
  对结肠息肉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以取病理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对于一些较小的息肉也可以检查时直接钳除。
  3.气钡双重对比造影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为结直肠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较钡剂灌肠有明显的优势,可发现较小的息肉病灶,并能对息肉的表面、形态及基底作细致地分析,提高诊断率。
  目前临床上检查方式中主要运用的还是电子结肠镜检查。

 

诊断

 

1.临床表现
  根据便血、粪便的改变(时间、次数、形态)、腹痛、息肉脱出肛门等表现可考虑本病。
  2.辅助检查
  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结直肠息肉的治疗应该建立在精确诊断的前提下,对息肉的性质、数目、分布、形态、位置和结肠外表现,以及患者年龄等作深入了解和全面评估后决定。
  1.结直肠息肉一经发现,均应及时予以切除。
  2.增生性、炎症性及错构瘤性息肉虽然很少发生恶变,但也应尽可能切除。
  3.大多数结直肠息肉可经内镜电凝切除。
  4.内镜下切除的息肉如果为恶性,恶变局限在黏膜层,切缘也比较干净,就不需要追加扩大手术;相反,则应追加手术。

 

预防

1.对于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体检,以早期发现该病并及时治疗。
  2.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水果、蔬菜,多食粗纤维的食物,少吃烟熏、油炸以及腌制的食物。
  3.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4.曾行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的病友,一定要记得定期行电子结肠镜复查!!!

 

下面是我们肠镜下息肉切除的过程

    

 发现有息肉,表面光滑,考虑管状腺瘤的可能性大,当然有病理结果最好。

   

然后我们会以药物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使息肉完全鼓起。

 

然后以电圈套在息肉基底部0.1-0.3cm处将息肉弯曲套牢,切除。

 

这就是我们将息肉切除后的创面

 

 

为了预防创面的出血、穿孔的可能发现,我们可以在创面处以肽夹封闭。

 

息肉的切除就完成了。术后我们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后观察2-3天就可以出院了。

 

 

    我们一定要注意一点,息肉切除后一定要定期来医院复查!!!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