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刷酸在当下的皮肤护理领域备受瞩目,然而其背后潜藏的风险却常被人忽视。一般来讲,使用低浓度 “酸” 进行治疗,安全性相对较高,但这绝非意味着毫无风险。每个人的皮肤敏感度与耐受程度都存在差异,即便使用低浓度的 “酸”,一些人仍可能出现红斑、刺痛、脱皮、长痘等不适症状。更糟糕的是,部分人的肤质根本不适合刷酸,若强行尝试,可能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导致 “烂脸” 悲剧。所以,非专业人士万不可在家自行开展刷酸治疗。
熬过炎炎夏日,深圳一日入冬,冬日来临,皮肤却迎来新挑战。冬季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北方地区尤甚,皮肤容易缺水、粗糙、紧绷、发痒。此时,不少自媒体博主大力鼓吹刷酸的益处,声称对黑头、粉刺、大油皮者效果奇佳。受此影响,市面上含 “酸” 化妆品日益增多,“酸” 从专业医美领域逐渐走进日常护肤。但随之而来的,是因刷酸导致的皮肤问题频频发生。
护肤品中的 “酸” 是个庞大的家族,虽都带 “酸” 字,分子结构与成分却千差万别。透明质酸、泛酸、氨基酸等可滋润保湿;传明酸、曲酸、鞣花酸能美白祛斑,在黑色素形成各阶段发挥抑制作用;抗坏血酸(维生素 C)等在抗衰老抗氧化方面表现突出,可中和自由基、还原抗氧化成分活性。其中,果酸较为出名,它从水果中提取,有 37 种之多,护肤品常用甘醇酸、乳酸、杏仁酸等。果酸可削弱角质细胞粘连性,对因毛囊漏斗部角栓堵塞毛孔引发的痤疮有治疗作用,还能通过羟基吸水增加皮肤水分。水杨酸可溶解皮肤角质、促进角质脱落,去除过厚角质层,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其脂溶性特点使其能渗入毛孔深层,溶解老旧角质层,改善毛孔阻塞,预防粉刺并缩小毛孔。
但 “酸” 的浓度与 pH 值对护肤效果影响重大,护肤品中的 “酸” 有严格使用限制,只允许低浓度存在。如 α - 羟基酸含量不得超 6.0%,水杨酸不得超 3.0%,超 8% 则属于药品。日常含 “酸” 护肤品仅能清洁、保湿、去角质,无医疗功效,与医美刷酸有本质区别。对于角质层薄、敏感或有基础皮肤病者,含 “酸” 量高的护肤品可能加重炎症,损害肌肤屏障,致皮肤更干燥。
医美刷酸常用果酸、水杨酸等,又称化学剥脱术,通过可控皮肤损伤促进新皮肤再生。治疗时,医生依患者情况涂特定浓度 “酸”,按疗程进行,每次间隔 20 - 30 天,因皮肤代谢周期约 28 天。治疗中,“酸” 的浓度与停留时间由医生精准把控,患者皮肤微疼时需碱中和并冰敷。“酸” 浓度依患者耐受渐增,浓度越高效果越好但风险越大,如治疗粉刺,初期用 20% - 30% 浓度,5 次后可尝试提至 70%。然而,临床常见因在家自行刷酸过度致皮肤损伤病例,如盲目跟风早 A 晚 C 疗法致皮肤受损,或使用含酸量超 15% 的国外护肤品因掌握不好停留时间致皮肤烧伤、留疤甚至毁容。
刷酸并非人人适宜,皮肤敏感、过薄、有红血丝者,患接触性皮炎、玫瑰痤疮者,长期户外工作且防晒不佳者,妊娠期孕妇,复发型单纯疱疹发病期患者等都不适合。刷酸前建议先到专业医院咨询,了解自身肤质、敏感程度、有无禁忌皮肤病等。购买含 “酸” 护肤品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正规产品会标注 “酸” 浓度、使用频次与禁忌,如 “需与防晒化妆品同时使用”“含水杨酸、3 岁以下儿童勿用” 等。尽量选果酸类产品,因其从植物提取,相对安全,不易引发中毒反应,而水杨酸过量使用可能在体内蓄积致中毒。部分人刷酸三四次后可能 “大爆痘”,这是皮肤有炎症表现,需先消炎再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刷酸后皮肤需自我修复,宜晚上进行,白天刷酸且不防晒易致色素沉淀,刷酸后皮肤常干燥紧绷,要注意补水保湿。总之,刷酸护肤务必谨慎,遵循专业指导,才能趋利避害,呵护肌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