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甲环酸真的能治疗黄褐斑吗?

万欣荣医生 发布于2022-12-29 11:21 阅读量847

本文由万欣荣原创


什么是氨甲环酸?

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又称作凝血酸,还有翻译为传明酸的,既谐音,又有“传导明亮(肤色)”的意味。氨甲环酸临床用于治疗黄褐斑取得了较好疗效,其治疗机制涉及多个环节,包括抑制真皮血管形成,减少肥大细胞数目并抑制其活性,减少基底膜带损伤,抑制表皮黑素合成和转运,促进皮肤屏障功能修复等。

针对血管增生

研究发现,黄褐斑皮损区血管数量和体积明显增加,且血管数量增加更为显著,并与色素沉着呈正相关。在血管生成过程中纤溶酶起重要作用,纤溶酶可以将细胞外基质结合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为可溶性,从而促进血管生成。氨甲环酸是纤溶酶抑制剂,可直接或间接抑制血管生成。临床研究显示,2%氨甲环酸外用治疗黄褐斑12周后,表皮黑素颗粒显著减少,CD31阳性血管数量及VEGF表达呈下降趋势,内皮素1表达亦显著下调,证实氨甲环酸可抑制血管形成。

针对肥大细胞

黄褐斑皮损区可见到弹力纤维变性,肥大细胞浸润明显,推测紫外线导致光老化可能参与了黄褐斑的发病,其中炎症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肥大细胞活化可以被抑肽酶和纤溶酶抑制剂阻止。氨甲环酸是纤溶酶抑制剂,研究证实氨甲环酸可抑制肥大细胞增殖,还可抑制其活性,推测可能是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机制之一,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针对基底膜带

黄褐斑患者皮损区基底膜带存在受损现象,紫外线照射会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或引起肥大细胞释放胰蛋白酶,参与细胞外基质损伤和基底膜带破坏。氨甲环酸针对黄褐斑皮损处基底膜带的治疗可能与抑制纤溶酶、MMP和胰蛋白酶等相关。

针对黑素合成与转运

黄褐斑皮损处表皮的黑素细胞活性增强,黑素合成增加。研究显示,氨甲环酸可阻止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减少花生四烯酸和前列腺素E2的释放,抑制黑素生成。氨甲环酸部分结构与酪氨酸相似,可以竞争性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素合成;还可通过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途径,下调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蛋白表达而抑制黑素合成。黄褐斑的色素沉着不仅与黑素合成有关,也与黑素转运有关。氨甲环酸也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推测氨甲环酸可能通过蛋白酶活化受体2信号途径抑制黑素转运。

针对表皮屏障

角质层脂质含量对维持皮肤屏障稳态具有关键作用,而黄褐斑皮损中多数脂质代谢相关基因下调,皮损区屏障受损后恢复速率变慢,提示黄褐斑存在表皮屏障功能障碍。研究显示,氨甲环酸能显著促进皮肤咬合蛋白表达增加,促进皮肤屏障修复,这可能是其治疗黄褐斑的重要机制之一。

因此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的确确有效,并且除了治疗黄褐斑,氨甲环酸还能治疗炎症后色素沉着、痘印、毛细血管扩张症、Riehl黑变病、玫瑰痤疮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