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更应该这样理解

王静滨医生 发布于2020-02-03 07:29 阅读量10800

本文由王静滨原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造成了很多人的恐慌,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与高度重视,很多医疗同道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救治患者的前线,令人敬佩感动。为了能够让普通百姓更清晰的了解这种疾病的防控知识,我把大家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加以简单的科普,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一些细节的关注,真正有效的防控疾病的传播。

【误解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只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解析:错误。

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这种病毒感染之后主要是导致肺部疾病和呼吸道症状,但是也有部分病人最初的表现是腹泻、恶心、乏力等消化道疾病的症状。所以如果有过疫区接触史的人出现以腹泻、恶心、乏力等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者时,消化科医生要给与足够的关注。

【误解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只有出现发热及咳嗽等临床症状才具有传染性。

解析:错误。

所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都是传染源,都具有传染性,尤其是已经感染病毒,但是正处在潜伏期或者病情较轻而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的人更具有造成无意识扩大传播的危险性,是目前疾病防控的最大挑战。

【误解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只会通过呼吸道传播。

解析:错误。

根据现有资料综合分析,考虑疾病的最初发生是通过消化道获得感染,而后以呼吸道的飞沫传播为主进行传播的过程,可以推测这种疾病可能会通过粪口传播,以及接触传播,现有资料也已经证明。

既然这种病毒不仅仅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那么仅仅戴口罩进行防护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注意“病从口入”这一点,严格把好“入口关”,包括日常的手卫生、饮食、粪便处理,都要加强管理。

【误解4】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都会立刻发病。

解析:错误。

传染性疾病都具有病原体感染、病原体在人体内潜伏、进而发病的过程。现有的资料显示,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感染病毒后,可能3天左右就出现症状,也可能在2周左右时间才表现出一定的症状。

必须明确,无论是否已经出现临床症状,只要感染这种病毒都具有传染性,而且感染后没有发病的这段时间造成继续传染的潜在风险更大。

【误解5】所有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都会出现发热、咳嗽等典型症状。

解析:错误。

病毒感染之后,临床症状的表现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病毒的致病性,另一方面是个人的体质。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之后的表现也不例外的受这两方面因素影响。

因此,由于每个人综合体质的差异,以及免疫系统的差异性对于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不同,在发病之后的临床发病的表现也不尽相同,部分人会表现出典型的发热、咳嗽,以及典型的影像学特点;但是也有一大部分人表现症状轻微,不容易被识别。

所以,不能以是否出现发热和咳嗽作为诊断或者排除的标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究竟该怎么做?

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重点就是如下几步:识别传染源并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感染者的救治。在防治疾病传播方面,识别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是重点。

【如何识别传染源?】

目前根据本病的传播途径、发病特点,除已经确诊的发病患者外,以下3种情况都应该被关注,列为潜在的传染源进行重点监控:

第一、去过重点疫区,比如但凡在14天内去过湖北武汉等疫情较为严重地区的人;

第二、接触过重点疫区来的人,虽然没有去过诸如湖北武汉等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但是在14天却接触过这些地区来的人;

第三、与已经发病的患者有过接触,虽然在14天内没去过重点疫区,也没接触过重点疫区来的人、但是与已知发病的患者有过较为密切的接触,比如同吃、同住、近距离交流,甚至是共用过坐便器等。

具有以上三种情况,无论是否具有临床症状,都应该列为潜在的传染源,进行重点监测与自我隔离。

潜在传染源的识别需要依靠个人的自觉性,为了个人及家人的安全,也为了不给社会造成更多的危害,甚至触犯法律,在此特殊时期,需要每个人都做到自觉、自律,都要进行自我识别与评估,存在疑虑的及时就诊或向相关部门求助。

【如何切短传播途径?】

隔离传染源是切断传播的最好方法,除对传染源进行识别与隔离外,还要切断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播途径可知的有三方面:呼吸道、接触、消化道。切断传播就是要针对这三个传播途径作重点的防护,即戴口罩、手卫生、饮食卫生、粪便处理。尤其强调避免公共坐便器的使用,并做好相应的消毒。

还应该注意医源性的传染。尽管现有医院医务人员已经高度重视,但是对于潜在的传染源不可能做到彻底的识别与隔离,因此理论上仍有医源性传播的可能性,一方面要求医务人员更加严格掌握相关操作流程,更加细心识别可能的潜在传染源,另一方面也要求尽量减少非必要性的就诊。

简单总结: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多,感染后有潜伏期,不易识别,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造成传染,最有效的防控方法就是自我隔离,有可疑情况及时就诊。

若有错漏,敬请斧正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