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

巢华医生 发布于2021-05-24 22:19 阅读量7845

本文由巢华原创

      最近是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我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对于这两个疾病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各位家长有帮助,为了简便,以下称“手足口”等于手足口病,“疱咽”等于疱疹性咽峡炎。

      关于手足口、疱咽的流行病学,每年的夏天都是该病的流行期,但流行期也分大流行,小流行,没记错的话,2017年应该大流行季节,当年我一天门诊能看大概70个手足口病或者疱咽病人,按照目前的趋势,2021年可能也是大流行季节。

       引起这两个病(其实是一个病,后面解析)的病原体目前所知道的是肠道病毒,一共分ABCD四个分型,大概有100多个血清型,常见致病的大概有20多种,其中致病后导致重症概率大的有2型,分别是EV71与COA16。

       手足口病跟疱咽其实是同一个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们两者的致病病原体都是肠道病毒,所以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疾病,至于它们命名的区别在于临床表现稍有差异,简单从字面上理解,手足口病就是手、足、口腔都能看到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特征性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就只看到口腔有疱疹,但在临床中其实很多时候疱疹性咽峡炎只是手足口病的一个中间阶段,因为手足口病从前驱期进入发病期也有1-2天的时间,所以我在临床中经常会遇到患者早上来看病,只看到口腔咽峡部的疱疹,但下午手足臀部开始出疱疹,家属又开始紧张了,其实这是这个疾病的正常发展顺序。

       跟其他病毒感染的上呼吸道疾病一样,绝大部分的手足口病、疱咽患者是可以自愈的,只有少许发展成重症的需要住院,或者合并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家长应该遵从该病的客观发展事实。这个病典型的发病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前驱期1-2天,肠道病毒从患者口腔进入胃肠道,可能会引起上呼吸道不适,例如咽痛、例如可能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还有少部分人可以出现腹部不适,甚至轻度腹痛、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随后开始发热,一般前48小时发热温度最高,前24小时甚至可以出现弛张高热或者稽留热,这时候患者体内的肠道病毒复制速度最快,数量最大,传染性最强,身体正启动应对方案,炎症指标最高。因为出现咽痛,患儿会流口水,无法吞咽,不肯进食,加之高热,患儿会有脱水,精神欠佳, 1-2天后开始转为低热或者热退,咽痛等症状逐渐改善,大多7-10天自限性治愈,但仍有传染性。

       那后面我们根据这个典型的疾病来分析,这个病怎么预防,肠道病毒是通过粪口途径来进行传播的,有的人会问,那我们不会吃大便啊,哈哈,是的,粪口传播的意思不是说吃大便这么肤浅的理解。病毒存在于患者或者携带者的口腔分泌物、肠道分泌物,患者一般是小孩,这个病成人很少发病,所以成年人更多的是携带者,小孩的口水、大便含有肠道病毒,口水可通过婴儿自己吃手,或者咬玩具等途径把病毒污染到其他物品,然后婴儿的大便处理不当或者是父母给患儿换尿布时也可以污染其他物品或者自己的手,甚至是婴儿坐的地方,儿童在游泳池游泳,肛门都可以释放病毒污染地面、板凳、水池等等,通过各种途径污染的物品,被健康着接触到之后,因为病毒只能从口进入,所以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接触到的病毒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口腔,例如婴儿吃玩具,吃自己的手、脚,吃被病毒污染的食物、餐具,游泳的时候病毒从口腔进入等等。总结起来就是要切断该传播途径,隔离患者,易感者注意手卫生、食物卫生,我们医护工作者每天都接触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为啥就极少发病呢,因为我们都严格去执行各项卫生消毒措施,从这点就可以得出结论,做好各项卫生措施、个人防护是最有效的预防疾病的办法,而往往有些家属是知道该怎么去做,但不愿意执行。

      如果不幸得病,治疗该病的原则,就是尽早筛选出现重症患者,尽早就医,目前知道绝大部分的重症患者是由EV-71、COA16这两种血清型病毒感染导致的,重症患儿能迅速发展成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但重症只有极少数,尤其是手足口病疫苗面世后,重症病例明显减少。如果不是重症患者,对症处理,发热的按照发热处理的原则,脱水的该补液补液,其余过多的药物我在这里不做推荐,因为对症处理的药物各有其效果,关键还是看怎么合理使用,没有那种药物绝对不能用,也没有说那个是特效药。

       关于该病的传染期,首先根据目前的防疫要求,从第首发症状(任何症状都算,可能是先发热,也可能是先出疱疹)开始算,为期14天,当然也会有超过14天仍有传染性的病例,不过传染性非常小,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家属经常不理解为啥自己的小孩明明已经痊愈,医生不能开具诊断书恢复上学,这里面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小孩患病是否好转或者是否痊愈,跟是否需要隔离关系不大,隔离是基于这个疾病的传染性,所以决定是否能上学是看隔离期到时间没,而不是看疾病好了没,这个疾病的传染期目前疾控中心明文规定为14天。

       成年人会得病吗?答案是会,但极少,我这么长时间来就见过一例,小孩先得病,过几天家长得病。这么说吧,成年人极少得病,即便得病,一般症状很轻,基本不需要用药,除非是基础条件差或者年老体弱的、有免疫力缺陷的人群可能会出现重症,所以成年人一般只是携带病毒,不发病。因此家长也需要做好自己的手卫生以及家庭的卫生工作,不要以为小孩得了手足病就一定是学校传染来的,自己是有可能作为传染源的,小孩不出门,家长也可以把病毒带回家,所以不要以为小孩不出门就一定安全。

        怎么分辨轻重症,这个判断其实有一个指南,除了一些客观指标,例如血糖大于8.7mmol/l,CRP大于34mg/dl等等家属比较容易看懂,其他的关于临床表现的家长比较难判断,例如持续高热不退,也许跟病情有关系,也许跟家属使用退热药不当有关系,体征上精神欠佳,皮肤血管收缩循环变差,神经系统的改变,这些家属就更加难判断了,怎么说呢,对于医生来说也是熟能生巧,像我们传染病医院,天天都接触很多这类病人,自然有一些心得吧,所以这点不对家长提要求,比较难。

       得了一次手足口病还会得第二次吗?答案是明确会的,我还见过不少家里两个小孩循环两次得病的,小的先得病,然后大的得病,后来发现他们两个得不是同一型,结果两个人再互相传染一次,一个月各得了两次手足口病,因为文章开头说了,引起这个病的血清型有100多重,也就是理论上需要得100多次不同的肠道病毒血清型的手足口病才可以拥有全部类型的抗体,这可能吗?得数次手足口病的患者是不少的。手足口病疫苗其实不是打了说就能免于患病,先不说疫苗的有效率的问题,其实疫苗的真正作用本来就是用来减轻疾病带了的反应。也就是说打了疫苗,不是保证你不得病,目标是让你得病之后病情没那么重,这本来就是疫苗被生产出来的初衷。目前市面上有EV-71血清型的疫苗接种,它仅仅只能产生该血清型的抗体,因为EV-71肠道病毒是引起所有重症手足口病当中的70%病例,也就是如果你接种了手足口病疫苗,刚好得了EV-71型手足口病,大概率不会变成重症,并不是说打了疫苗就不会得病,这也是大部分家属疑惑的地方,那既然这样,疫苗还需要接种吗?如果你还有这疑问,就证明这一段没认真看,还不清楚疫苗的价值。

       手足口病要忌口吗?理论上来说该病没有忌口的食物,但因为咽峡部有疱疹,尝尝导致吞咽疼痛,所以可能很多食物不合适,建议可以把奶、稀饭、果汁,迷糊等等作为首选食物,并且调整到常温或者稍凉,这样入口应该比较舒服。

       手足病能吹空调、风扇吗?手足口病跟吹空调、风扇没有半毛钱关系,夏天小婴儿如何吹空调、风扇关键是看怎么吹。吹空调、风扇有时候会诱发患儿呼吸道干燥,局部免疫抵抗力降低,受凉可以引发短时间免疫力降低,诱发其他疾病,任何事情都有双刃剑,看怎么使用。

      手足口病能预防吗?能,但不是靠药物,没有任何药物能预防该病,能预防的办法只有切断传播途径,不与患者接触,注意所有进入口腔的食物、物体的卫生。

     身体或者口腔疱疹数量越多病情越重吗?这是我经常遇到的家属的疑问,自认为身体上的疱疹越多,病情越严重,越紧张,其实疱疹的数量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几乎没有关系,据研究表明,常常发生重症手足口病的EV71型反而身体出现皮疹的数量很少,还常常难以发现疱疹而漏诊。

      在2018年之前,手足口病疫苗还没普及,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非常多,在流行季节,几乎每天都能遇到重症病例,甚至于每年都有重症手足口病例在我科死亡,而当手足口病疫苗普及后,后面的情况迅速改善,近些年几乎再也见不到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绝大部分的病例都是轻症,药物很多时候只是帮助儿童减轻该病带来的痛苦,但不能缩短病程,虽然药物已经减轻了患儿痛苦,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家属不能接受,希望药物的选择更多,希望可以做到毫无痛苦地康复。有时候我不禁在想,如果做到了生病可以毫无痛苦,真的是百利而无一害吗?我个人认为疾病的适当的痛苦应该是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最近看到一些新闻,某明星手指轻微划伤,半夜送至医院要求立马就诊,医生对其消毒创口后粘上无菌敷贴后建议回家休息,患者竟然要求住院观察。在某个城市的公车站,一个男子下车的时候不小心踢了一下某女子的脚后跟,并未造成任何损伤,男子道歉后,女子不依不饶,要求报警、叫救护车,结果警察、救护车到场后,女子却要求全体工作人员等待其父亲到场陪同后才肯前往医院...................其实从这些案例看来,或许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就找到了原因,因为家庭的过度溺爱,以至于他们不能承受极度小的打击或者挫折,我相信各位70后,80后,甚至是90初的父母,在你的儿童时期,几乎听不到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学因为各种原因跳楼自杀的新闻,但在近年,各个城市有出现不少类似案例,难道这跟他们家庭的过度保护没有关系吗?如果一个小孩连生病的时候这点小小的痛苦都无法承受,他们又如何承受以后漫漫人生中遇到的各种挫折?我甚至还怀疑,因为这批小孩受到的庇佑太多了,他们甚至连疾病的痛苦都感受不到,长大以后他们不会体恤父母生病后需要别人照顾的心情,因为他们的记忆里,生病是没有痛苦的,以后父母生病了,他们也理所当然认为父母生病没什么痛苦,父母的诉求只是小题大做。其实我们父母要做的应该是让他们知道自己关心他们,并且鼓励和指导他们怎么去面对这些痛苦,而不是一味强求怎么去完全消灭这些痛苦。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