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与退热药物使用

巢华医生 发布于2020-04-24 21:35 阅读量7163

本文由巢华原创

    发热是所有儿科患者出现最多的症状,也是最让家属头痛的症状之一,事实上,发热虽然只是一个症状,但在很多家属的认知范围里面,仿佛比疾病更可怕,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段子,医生告诉家属,小孩发热了,家属惊恐,再告知他是肺炎引起的发热,家属对肺炎无比淡定。

   到底为什么这样一个最常见的症状就可以引起家属无比的恐慌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家属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处理,对于未知的恐惧,其二:家属懒得去处理,总之一发热,恨不得把小孩给别人。那么我相信,会点开我这篇文章来看的人,应该不是第二种人,所以今天只给第一种情况的家属来谈谈我对于发热的一些看法。

    很多时候,恐惧来源于无知,所以我们要先清楚发热这个症状的一些基本知识,首先我必需要强调,发热不是一个病,只是一个症状,所以跟别人说明自己小孩得什么病的时候,不要回答“发热”,因为它不是一个病,为何最常见?因为可以引起发热的原因太多太多了,有些时候甚至不能找到发热的原因,或者只可以找到大概的方向,所以希望在座的家长对于发热这个症状无需要过分纠结,如果一定要询问医生确定是什么疾病引起的发热,有时候短时间内很难确定,甚至有些时候做完全套检查还不知道发热原因的大有人在。

    发热它虽然不是一个病,但这个症状也是需要处理的,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发热的处理流程,有一些共识,但目前还未能成为所有医生或者患者的处理的原则。很多时候是根据个人的习惯以及经验来判断。

    我上面说到发热这个症状是需要处理的,这个观念可能错误,也可能正确,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要看各位对于“处理”是怎么看法,在我的观念中,“观察”也是一种处理方式,但大部分的家属可能认为“观察”就等于什么事都不做,就等于没有处理,所以经常跟医生在这方面发生意见冲突,医生建议观察,家属认为医生什么也没做,认为医生没有水平,甚至认为医生没有医德,“生病”等于“吃药”这个观念已经在绝大部分家属中根深蒂固啊!这点我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一百多年前说中国人的思想的病他治不了,这句话现在都没过时。只要你没给药,病人就认为你不对。中国的病人为什么服药量这么多,病人或者家属自己对于医生的强迫开药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后面都是题外话,不多说。)

    后面说说大家都比较关心的话题,怎么“退热”。因为发热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疾病,所以发热的处理方案跟导致他的疾病的原因一般是没有关系的,除了比较少见的“恶性高热”、颅脑损失导致的高热可能处理方式不同,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处理方式是一样的,所以在工作中有一百个、甚至一千个小孩出现发热,即便原因不同,处理方式一样。

    经常有家属在小孩子出现发热问我怎么处理,同一个家属天天问的都有,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方案,退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物理降温包括“冰袋、退热贴、温水擦身、酒精擦身,洗澡、多喝水、甚至是以前的流传下来的偏方:盖被子闷汗”,所有的物理降温的办法都是利用对流的方式帮助人体散热,用冰袋、退热贴可以吸收体内的热量,这很好理解,洗澡、喝水、甚至是奇葩的闷汗,都是增加皮肤的水分蒸发,水分蒸发需要带走皮肤的热量,原理是大同小异的,在所有物理降温里面我唯独提出喝水或者“输液”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物理降温都是利用身体的水份蒸发带走热量,所以体内的水份是关键,为什么我居然会说“输液”属于物理降温呢,我这里指的是输液里面除了葡萄糖或者盐水没有任何成分的那种输液才算物理降温,道理跟喝水一样,补充身体水分,喝水要经过肠道吸收过滤,输液直接进入血管,速度更快,只是家属对于“输液”有很大偏见跟误解。要注意的是,我认为闷汗弊大于利,应该废除,年龄小的婴儿不建议使用冰袋或者酒精擦身,因为这两者可以快速收缩皮下血管,对婴儿来说弊大于利,其次酒精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婴儿不能使用。再说说药物退热,可以退热的药物种类比较多,儿童能用的基本就是非甾体抗炎药跟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解热镇痛药,常见的有口服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尼美舒利、阿司匹林、针剂的赖氨匹林、氨基比林、中药柴胡、羚羊角等都有退热作用。激素我在这里不说,因为这是一个医学敏感话题,行业内也没有完全的标准,确实有极少数时候需要用到,但希望家属对于这个的使用一定要去正规医院,不要去小门诊随意使用,不需要过分抗拒,没有想象中的这么严重,但也不能说滥用。我们儿童推荐比较安全的口服退热药物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大年龄儿童有时候也可以和需要用到针剂,小年龄儿童尽量不用针剂,安全性略差。

    在说使用方法前先讲两个题外话:其一是布洛芬与对对乙酰氨基酚的名字,还有它们的安全性,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家属一直没搞清楚他们的名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是两这个药物的化学名字,也就是官方名字,其中某一个厂家把“布洛芬”生产出来之后给它起了一个商标叫“美林”,但其实现在生产“布洛芬”的厂家有好几家,商标也不止一个,所以有些家属说我买的是白色的,或者是红色的,确实是市场上有不同的产品,但“美林”这个牌子是所有商标当中名气最大的,所以平常大家就几乎理解为“布洛芬”等于“美林”,虽然不是,但不影响,因为都知道指的是同一种东西,平时我问有口服布洛芬吗?家属说没有,因为一部分人不知道“布洛芬”这个官方名字,问有没有吃“美林”,如果刚好是买了这个商标的,回答吃了,如果买了其他商标的,他就可能说没出,搞懂之后,就可以避免重复用药,对乙酰氨基酚的商标就比较少,一般只有两种,国内常见“泰诺林”,香港、澳门叫“扑热息痛”两个药物的主要成分就是对乙酰氨基酚。那么这两个药物的安全性如何呢,家属经常问我这两个药物有没有副作用,吃多了会不会不好,首先没有副作用的药物在医学界里面是不存在的,只是副作用的多少还有发生的频率大小区别而已,总体来说,这两个药物公认是儿童退热药物最安全的两个,如果你还认为安全度不够,不好意思,没有其他选择了,药物的副作用发生了才有,没发生就是什么副作用都没出现在你小孩身上,安全性高是指发生副作用的概率非诚低,你也可以这么想,这两个药物如果很危险,你还能随意购买吗?

      第二个话题就是虽然很多药物有退热作用,但不是“退热药”,怎么理解呢?如果这个药物主要作用是退热,而同时使用这个药物的时候主要目的也是退热,那么我们认为它是退热药,否则不能被称为退热药,目前儿童比较安全的退热药就是“布洛芬”以及“对乙酰氨基酚”,我为什么这么强调这件事呢?因为在中国有非常多的合成成份药物,很多小药厂抓住家属的迫切退热心理,生产出很多复合成份的药物,其中就加入少量的美林与泰诺林,让家属误以为自己已经吃过退热药了,其实并没有,只不过是吃的药物当中有少量的退热成份而已,例如最常见的“氨酚黄那敏颗粒”。我已经数不清多少次家属在患儿高热的时候给患儿喂食这类药物,自以为已经喂了退热药,殊不知患儿高热抽搐了,气冲冲的跑来抢救室,这类含有布洛芬、泰诺林复合成份的药物在很多国家是禁止使用的,因为少量的布诺芬、泰诺林很可能是无法发挥退热作用的,只不过是家属心理安慰,觉得可以退热而已,即便真的退热了,那也是患儿自己退热的可能性大,不吃药也会退,更重要的是给患儿喂食了该类药物之后,涉及到再喂食真正的退热药时可能导致药物超量使用,或者不好把握剂量的情况出现,所以该类药物百害而无一利。

     上面已经详细介绍了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一般的情况,后面说说它们怎么使用,首先物理降温可以单独使用,药物降温也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者一起用,我简单粗暴的总结给大家就是物理降温只要是发热,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用,所以不要再问我要不要贴退热贴之类的问题了,只要一发热,你就可以用物理降温,不需要考虑用不用,只需要考虑用哪一种物理降温方法,可以的意思不是说一定要用,自行抉择,药物降温什么时候使用,没有一个百分百的准则,我在这里不做过多的深入的探讨,我个人意见是这样的,可以理解为药物降温效果比物理降温效果好,所以在物理降温无效或者预计物理降温无效的时候,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一起使用,例如我们一般认为37.3-38.5摄氏度叫低热状态,在这个温度以下,采取物理降温能恢复正常体温可能性非诚大,所以建议优先选择单独物理降温,但不是绝对,例如一个小孩子持续发热38度一天一夜,精神已经开始不好了,或者说这个小孩容易出现高热惊厥,这个时候就放松使用药物降温的标准,灵活应用,退热药物没有你想象中这个恐怖。在38.5-40摄氏度就是中高热了,发热温度越高,单纯使用物理降温能降至正常体温的概率就会越低,但不是一定,很多家属就抓住这点不放,说小孩上次发热39度,没吃药自己退下来了,没错,这个事情可以发生,甚至发热40度没吃药,自己退的也有,但你说着一次的案例能让你每次出现高热都不吃药吗?如果你坚持你的意见,我也尊重你的想法,毕竟我们只是建议使用,而且退热药是对症用药,对导致发热的疾病确实没有治疗效果,超过40度以上就是超高热了,体温越高,人体承受的消耗就越大,发热这个症状就是会消耗身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惊厥等,体温越高,人体能忍受的时间越短,比喻说一个小孩子发热38度,可能一天下来,精神还是不错,如果发热40度,估计一两个小时就会萎靡不振了,所以体温越高,越要考虑尽早把体温降下来,目前主流的思维是超过38.5摄氏度就建议使用药物退热,那是因为经过大数据分析,38.5以上的发热物理降温的效果不太好,所以建议开始使用药物降温,但使用了药物降温之后并不是说就不能使用物理降温了,可以两种一起用(上面已经说过了),同样道理,发热温度越高,建议使用退热药物就越强烈,之所以不断强调这是建议,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忍耐能力不一样,如果一个婴儿发热39摄氏度,一个12岁的儿童发热39摄氏度,估计前者多数会萎靡不振,后者有一些还活蹦乱跳,也可以不必要立即口服退热药,所以我个人在倡导使用退热药物的时候除了参考体温的高低,还有看看患儿的饮食、精神状态来评估这一刻是不是立即需要口服退热药。如果是精神差,有抽搐风险高的,那应该当机立断使用,如果是精神不错,温度不是特别高,可以等等,毕竟导致发热这个疾病会刺激身体的免疫反应,会有些锻炼作用,但这个度要把握。

     接着是退热药的使用的剂量怎么把握,这里强调,既然决定用那么就应该足量的、大胆的使用,不要畏手畏脚的,使用量不够很可能是不会起效的。

    首先布洛芬建议单次的使用量是5-10mg/kg,退热的单次最大用量300mg,24小时内建议最多使用4次,3个月以下使用布洛芬安全性略差于泰诺林,但不是说不能用,年龄越小,用量偏小,例如4个月的婴儿,我给5mg/kg,4岁的小孩我给8mg/kg;目前市面上的布洛芬一般有两种规格,有的是1ml=20mg,有的是1ml=40mg,就拿一个10kg的小孩来做例子,如果是前面一种规格的布洛芬,需要使用2.5ml-5ml这个区间的量才足够,如果是后者,使用1.25ml-2.5ml就足够了。

      对乙酰氨基酚单次的使用量是10-15mg/kg,24小时内建议最多使用4次,同意道理,年龄小,给小量,年龄大,量可增加,单次最大用量依然是300mg,市面上泰诺林也有两种剂量,第一种系1ml等于32mg,第二种系1ml等于100mg,计算同理,10kg的孩子,第一种规格的使用3.5ml-5ml之间,第二种规格的使用1ml-1.5ml之间即可。需要注意的是24小时内使用满4次布洛芬后,可继续使用泰诺林,同样24小时内使用满4次泰诺林,可继续使用布洛芬,布洛芬与布洛芬之间的间隔最短为4小时,推荐为6小时,同样泰诺林与泰诺林之间的间隔最短为4小时,推荐为6小时,而泰诺林与布洛芬之间最短间隔时间为2小时,以上的规律建议家长先掌握,但这不是绝对,只不过如果要打破这些使用规律,风险会增高,需要有医生指导。布洛芬主要经肾脏代谢,所以肾功能不好的儿童建议改为使用泰诺林,泰诺林主要对肝脏损伤为主,所以如果有肝脏疾病或者肝功能异常的儿童建议尽量使用布洛芬。布洛芬对蚕豆病没有影响,泰诺林蚕豆病慎用。如果有蚕豆病,先选择布洛芬,没得选择才考虑泰诺林。

    后面讲一下如何判断发热,我们要判断发热,那就需要先定义人体正常体温,人体的很多正常数据都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定值,这点误区有部分人还在纠结,我见过家属一定要求测量出37度才算正常体温的,他认为低于37度叫低热,高于37度算高热。目前教材规定体温其实是指人体的核心温度,哪里才算核心温度呢,心脏附近的大血管,那我们总不能插根针进去心脏测体温啊,所以只能测量人体的其他部位来估计核心温度,常见的是测量腋下、口腔、肛门,以及现在的红外线测量皮肤,心脏靠近左边,体温针最好放左边腋下,具体使用大家应该知道的,就不说了,儿童注意要夹紧,测量时间要够5分钟,肛门跟口腔测量一般是昏迷或者其他特殊情况才用的。现在很多家属比较喜欢时髦,红外线测量仪,还经常问我是不是要加0.5度,首先加不加0.5度这个说法就肯定错误了,因为红外测量主要是皮肤的温度,我左手放进热水泡5分钟,右手放进冷水泡5分钟,两只手用红外测量的体温都不一样,你说我加0.5度还是减0.5度?皮肤温度变化很大,有时候头在外面吹了风,皮肤温度下降,有时候胸部皮肤捂了被子衣服,温度升高,红外测量的不准不仅可以表现为测量出体温偏低,也可以测量出来体温过高,原因就是皮肤本身的温度不太恒定,而不是红外测量仪器本身的问题,所以加不加0.5度这个说法就不攻自破了。那么使用红外线测量仪怎么办,测量多几个部位,测量多几次,根据这些数据再评估,就会更准确。目前我们多以腋下37.3作为界限,37.3以上为发热,当然37.3、37.4、37.5这些体温在实际工作中意义不大,不必过多纠结着急判断是不是一定就是发热,可以观察一下,过段时间再测量,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测量误差的问题,所以你给我报37.4,算发热吗,还真不好说,就算我告诉你,37.4发热了,能怎么办?还不是观察。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想到几个家属经常要问的问题

1.发热会导致烧坏脑子?

不会,发热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病,除非这个病本来就是脑炎,脑炎导致发热,那么实际上导致脑子坏了是脑炎这个病,而发热不背这个锅。

 

2.发热会导致抽搐?

会,发热温度越高,引起抽搐可能性越高,年龄越小,抽搐可能性越大,抽搐的时候,身体会缺氧,而大脑缺氧是影响最坏的,抽搐大于5分钟,脑缺氧就会开始对大脑有影响。

 

3.吃多了退热药会不会不好。

吃多了肯定会不好,问题是你没有理解怎样才算吃多,在我上面所说的使用规则里面叫正常吃,而不是吃多。

 

4.这个退热药的保质期有多久?打开了1个月能用吗?

我刚开始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点想笑,后来发现真的很多人不懂,如果这瓶药物没开封过,那么看看它的说明书保质期,一般是6个月,如果开封了,还有6个月吗?你说如果一个罐头鱼吃了一半,放进去冰箱保鲜可以放多久?1周顶多了吧,罐头鱼都放这么多防腐剂了才能放1周,儿童的药物防腐剂的要求很严格的,有的还不能放,那你们觉得退热药开封了可以放多久?

 

5.为什么我的小孩吃了退热药之后退了又发热?

简单粗暴的说就是因为引起发热的疾病还没治疗好,所以反复发热,说了无数遍,发热只是一个症状,而退热药本来就是为了缓解这个症状而已,不是治疗引起发热的疾病。所以除了退热药之外可能还需要使用治疗原本疾病的药物。

 

5.我的小孩还要发热几次?

这个问题没办法回答,因为不知道引起发热的疾病是什么,即便知道,也难以预测会发热几次,最简单的“普通感冒”,可能一共发热4次,但家属跑了4趟医院,每发热一次就跑一趟。

 

6.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发热就使用退热药吗?

对,没错,退热药的使用跟引起发热的原因没有关系,所以不需要明确发热原因,根据我上面所说的来判断是不是需要用就可以了,我经常遇到某些家属孩子发热40度,气冲冲的跑过来说要插队看病,我很想问问到底是我看一下重要,还是先退热重要?难道小孩子看一下医生,医生摸一下就可以退烧了吗?明明可以先口服退热药,按照顺序就诊的。


7.最后最后我强调,看医生不能退热,医生不是摸一下你小孩就能退热,吃退热药利大于弊,不需要经过医生诊治即可使用,所以小孩高热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先去看医生,而是先吃退热药。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