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热出病,中暑:夏天的“隐形杀手”,这些知识能救命

赵占波医生 发布于2025-07-05 16:34 阅读量4768

本文由赵占波原创

夏天一到,“中暑”成了高频词。有人觉得“不就是热得头晕吗,歇会儿就好”,但你知道吗?热射病的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中暑从来不是小事,而是关乎生死的健康危机。今天,我们就把中暑“拆碎了”讲,从分类、预防到急救,教你科学应对这个夏天的“隐形杀手”。





 一、中暑:身体的“散热系统”崩溃了 



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恒温机器”,正常体温维持在36~37℃。当我们在高温环境中,产热(比如运动、环境吸热)超过散热(出汗、呼吸、皮肤辐射),体温就会失控升高,这就是中暑的根源。



打个比方:夏天的汽车发动机,要是水箱没水了,发动机就会“开锅”;人体的“水箱”就是汗水和血液循环,一旦“水箱罢工”,器官就会被“高温烘烤”,轻则头晕,重则致命。



 二、中暑分5类,危险程度天差地别 



很多人以为中暑只有“头晕”和“晕倒”两种,其实它分5类,危险程度用“”直观体现——



1. 先兆中暑:身体在“报警”

信号:头晕、恶心、头痛、出汗多、耳鸣、脸发红。

这是身体最轻微的抗议:“太热了,快救救我!” 此时只要及时降温(比如进空调房、喝口水),很快就能恢复,几乎不会留后遗症。



2. 轻症中暑:症状更明显,别硬扛 

信号:呕吐、眩晕、心慌,甚至手脚发软站不稳。

这时候,身体的“散热系统”已经有点失灵了,单纯休息不够,需要主动降温(比如擦湿毛巾、喝淡盐水),否则可能向重症发展。



3. 重症中暑:三类“致命分支”,每一种都危险 



(1)热痉挛:“腿抽筋”背后的危机

信号:突然腿抽筋、肚子抽痛,甚至全身肌肉发抖。

原因很简单:出汗太多,体内的盐分跟着汗水跑掉了,肌肉因为“缺盐”开始“抗议抽搐”。这时候别慌,补盐是关键(喝淡盐水、运动饮料),同时按摩抽筋部位。



(2)热衰竭:“身体断电”预警

信号:突然头晕倒地、血压下降、心跳飞快,甚至短暂晕厥。

这是因为脱水+血管扩张,导致身体“供血不足”,就像手机电量耗尽自动关机。此时必须平躺、抬高双腿(让血液回流心脏),同时降温补水,否则可能进展为更危险的热射病。



(3)热射病:中暑里的“死神” 

信号:体温≥40℃、神志不清(说胡话、昏迷)、抽搐,甚至大小便失禁。

热射病的可怕之处在于:核心体温暴增,直接“烘烤”大脑和内脏。比如肾脏会因为高温“罢工”(尿量减少、血尿),肝脏也会受损,短短几小时就能引发多器官衰竭,死亡率极高!



图片来自深圳卫健委



 三、哪些人更容易“中招”?避开这3类高危场景 



中暑不是“随机攻击”,以下人群和场景最危险:



1. 高危人群:

- 老人、小孩、孕妇:体温调节能力弱,比如老人汗腺萎缩,出汗少;小孩大脑发育不完全,不会主动说“热”。

- 高强度劳动者:快递员、建筑工人、运动员,长时间暴晒+大量出汗,极易脱水。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心脏病患者,身体调节能力差,高温下更易出意外。



2. 高危场景: 

- “闷罐式”环境:密闭车厢(每年都有孩子被锁车内致死)、温室、不通风的厂房。

- “湿热夹击”天气:三伏天不仅温度高,湿度还大,汗水蒸发慢,散热效果直接“打对折”。

- “糊涂操作”:穿紧身不透气的衣服、喝酒(酒精抑制出汗)、发烧时还暴晒(双重产热)。



 四、中暑急救:分秒必争,这5步能救命 



一旦发现中暑,处理速度决定生死!按“轻→重”分情况应对:



1. 先兆/轻症中暑:在家就能救

- 第一步:搬:立刻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比如树荫下、空调房,别直接吹冷风)。

- 第二步:脱:解开领口、袖口,脱掉紧身衣服,让身体“透气”。

- 第三步:降:用湿毛巾擦额头、腋窝、腹股沟(这些地方血管多,降温快),或者扇风加速散热。

- 第四步:喝:少量多次喝淡盐水(1杯水里加半勺盐)、运动饮料,别喝冰水(刺激肠胃)。

- 第五步:歇:安静休息1~2小时,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加重立刻就医。



2. 重症中暑:必须“边救边送” 



(1)热痉挛:补盐+放松肌肉

- 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缓慢喝淡盐水;

- 按摩抽筋部位(比如腿抽筋时,伸直腿、勾脚尖),缓解肌肉紧张。



(2)热衰竭:平躺+降温

- 让患者平躺,抬高双腿(促进血液回流心脏);

- 用湿毛巾擦全身,同时扇风降温;

- 若患者清醒,少量喂淡盐水;若昏迷,别强行喂水(防呛咳),立刻打120。



(3)热射病:黄金10分钟,必须立刻降温!

热射病的核心是 “快速把体温降到39℃以下”,每拖延1分钟,器官损伤就加重一分:

- 第一步:降温:

- 优先用“物理降温”:把患者泡在27~30℃的水里(不是冰水,避免寒战反而产热),或用湿毛巾裹住全身,开风扇猛吹;

- 重点降温头部、腋窝、腹股沟(放冰袋或湿毛巾)。

- 第二步:送医:

降温同时立刻打120!即使体温下降,也必须去医院检查(器官可能已受损)。



 五、90%的人都错了!这些防暑误区要避开 



误区1:中暑了就喝藿香正气水

→ 藿香正气水含酒精,热射病患者喝了会加重脱水!而且它更适合“暑湿感冒”(比如又吐又拉),不是所有中暑都适用。轻症中暑喝淡盐水更有效。



误区2:发烧了“捂汗”退烧

→ 中暑时越捂越热!必须主动降温,让热量散出去,捂被子只会让体温更高,加速热射病进展。



误区3:等“受不了”再避暑 

→ 先兆中暑的症状很轻微,很多人会忽略(比如只是有点头晕),等拖到呕吐、晕倒,往往已经是轻症甚至重症了。早发现、早处理,才是关键!



 六、预防中暑:记住“3多3少”,轻松过夏天 



最好的治疗是预防!做好这6点,把中暑“扼杀在摇篮里”:



1. 多补水:

- 别等渴了再喝,每天至少喝2000ml水(约8杯);

- 出汗多的时候,加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补充丢失的钠、钾)。



2. 多遮阳:

- 正午11:00~15:00别外出,必须出门就戴宽边帽、偏光墨镜,穿透气的浅色衣服(深色吸热)。

 

3. 多休息: 

- 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让身体“充电”,增强耐热能力;

- 户外工作者每小时歇10分钟,进阴凉处降温。



4. 少“闷”:

- 车内别放易燃易爆品,更别把孩子/宠物单独留在车里;

- 家里/办公室勤通风,空调温度别低于26℃(温差太大易感冒)。



5. 少“作”:

- 别在高温天剧烈运动(比如中午跑步);

- 少喝酒、少穿紧身不透气的衣服。



6. 特殊人群多照顾:

- 给老人、小孩提前准备防暑药(比如清凉油、人丹);

- 孕妇别长时间待在闷热环境,随身带小风扇。



夏天很美,但高温很“狠”。记住:中暑不是小事,热射病更能致命。多学一点防暑知识,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在关键时刻救别人一命。愿这个夏天,所有人都能远离中暑,清凉安康~



(本文数据参考:国家卫健委《中暑诊疗指南》、美国疾控中心(CDC)防暑建议)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