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全解析:家长必知的防治指南

赵占波医生 发布于2025-06-24 17:17 阅读量2969

本文由赵占波原创

一、认识儿童LCH:一种需要被重视的罕见病


(一)从一个真实案例说起


  5岁的小雨最近总是喊腿疼,尤其是膝盖和脚踝部位,起初家长以为是生长痛,贴了膏药却不见好转。后来发现孩子头皮出现红色丘疹,抓破后结痂反复不愈,还伴有低热和食欲减退。辗转就医后,通过骨髓穿刺和病理活检,最终被确诊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经过规范化疗和局部治疗,小雨的症状逐渐缓解,目前已进入随访阶段。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当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皮疹、发热时,除了常见疾病,还需警惕LCH这类罕见病的可能。


(二)什么是LCH?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是一种以朗格汉斯细胞异常增殖和浸润为特征的疾病。


- 朗格汉斯细胞:原本是一种存在于皮肤、黏膜、淋巴结等部位的免疫细胞,负责识别和传递抗原,类似体内的“巡逻兵”。




- 异常状态:当这些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或免疫紊乱时,会疯狂增殖并侵入身体各器官,导致炎症、组织损伤甚至功能障碍。


关键点:LCH不是癌症,但具有类似肿瘤的增殖特性;它不是遗传病,也不会传染,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基因(如BRAF、MAPK通路突变)、免疫异常或环境因素相关。


二、LCH的“攻击目标”:哪些器官会受累?


LCH可累及单一器官,也可多个器官同时受累,根据受累范围分为:

- 单系统LCH:仅累及1个器官或系统(如骨骼、皮肤),约占60%-70%,预后较好。

- 多系统LCH:累及2个或以上器官系统(如骨骼+肝脏+血液),约占30%-40%,需积极治疗。


(一)常见受累器官及症状


1. 骨骼系统(最常见)

- 表现:骨痛(如四肢、颅骨、肋骨)、局部肿胀或包块,严重时可出现病理性骨折(如轻微碰撞后骨折)。

- 典型部位:颅骨(出现“地图样”缺损)、股骨、肋骨、脊柱(可能压迫神经导致肢体无力)。

- 家长注意:孩子诉说“腿疼”“头痛”时,若伴随活动受限或局部隆起,需及时排查。


2. 皮肤黏膜系统

- 皮疹类型:

- 婴儿期:头皮、耳后、腋下出现脂溢性皮炎样皮疹(红色丘疹、结痂),易被误诊为湿疹;

- 较大儿童:躯干、四肢出现出血性丘疹或结节,抓破后不易愈合。

- 黏膜受累:牙龈红肿、溃疡,牙齿松动(类似“牙周病”表现),外耳道流脓(易误诊为中耳炎)。


3. 呼吸系统

- 轻症:咳嗽、气促,类似气管炎;

- 重症:呼吸困难、反复肺炎,多见于长期吸烟家庭或多系统受累患儿(需与哮喘鉴别)。


4. 消化系统

- 肝脏/脾脏肿大:腹部膨隆,触摸可发现肋下包块,可能伴随黄疸、肝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如水肿)。

- 胃肠道受累:呕吐、腹泻、体重下降,罕见但严重。


5. 血液系统

- 表现为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异常,需与白血病鉴别(LCH患儿骨髓中异常细胞为朗格汉斯细胞,而非白血病细胞)。


6. 神经系统

- 罕见但严重:累及垂体时可出现尿崩症(多饮多尿、夜间频繁起夜)、生长激素缺乏(身材矮小);

- 少数患儿出现抽搐、共济失调(走路不稳)等脑实质受累表现。


三、如何确诊LCH?这些检查必不可少


(一)初步筛查:警惕“不对劲”的信号

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 不明原因发热超2周,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

- 反复皮疹、骨痛、牙龈肿胀;

- 肝脾肿大、尿崩症(如每天饮水量超过2000ml);

- 影像学检查(如X线)发现骨质破坏(如颅骨“虫蚀样”缺损)。


(二)确诊“金标准”:病理活检

- 活检方式: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病变组织(如皮疹刮片、骨骼病灶穿刺、淋巴结切除)。

- 病理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到CD1a或S-100蛋白阳性的朗格汉斯细胞,部分细胞可见“咖啡豆样”核沟。

- 家长疑问:活检会很痛苦吗?

→ 儿童活检通常在麻醉或镇静下进行,风险较低,是明确诊断的关键步骤,避免误诊误治。


(三)全面评估:判断疾病范围

需进一步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X线/CT:评估骨骼、肺部病变;

- MRI:排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如垂体、脑实质);

- PET-CT:用于多系统病变,评估全身受累情况。

- 血液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炎症指标(如CRP、血沉)、基因检测(如BRAF V600E突变,指导靶向治疗)。

- 骨髓穿刺:怀疑血液系统受累时需检查,排除白血病或LCH骨髓侵犯。


四、儿童LCH的治疗策略:分阶段、个体化


LCH的治疗方案需根据受累器官数量、严重程度及患儿年龄制定,总体原则是:轻症避免过度治疗,重症积极控制进展。


(一)单系统LCH:以局部治疗为主


1. 骨骼单发病灶

- 小病灶:可观察随访,部分病灶可自行愈合;

- 症状明显者: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或手术刮除病灶;

- 脊柱受累:需脊柱骨科评估,必要时固定椎体,避免神经损伤。


2. 皮肤黏膜病变

- 局限性皮疹: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或液氮冷冻治疗;

- 广泛皮疹:口服小剂量甲氨蝶呤(MTX)或6-巯基嘌呤(6-MP),疗程3-6个月。


3. 孤立淋巴结受累:手术切除后观察,无需化疗。


(二)多系统LCH:需全身化疗+支持治疗


若累及≥2个器官或存在高危因素(如血液受累、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需启动全身化疗。


(三)其他治疗手段


- 放疗:仅用于局部重症(如脊柱压迫、眼眶病变导致视力障碍),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 造血干细胞移植:极少使用,仅适用于多系统复发、化疗无效的极重症患儿。


(四)对症支持治疗


- 尿崩症:口服去氨加压素(弥凝)控制多饮多尿;


- 生长激素缺乏:青春期前可注射生长激素;


- 营养支持:鼓励高蛋白饮食(如鸡蛋、瘦肉、鱼类),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骨质疏松);


- 心理关怀:长期治疗可能影响患儿心理,需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必要时寻求专业疏导。


五、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预后与随访


(一)预后如何?

- 单系统LCH:约80%-90%患儿可治愈,复发率低,遗留后遗症少;

- 多系统LCH:整体生存率超80%,但需警惕复发(约20%)和慢性后遗症(如尿崩症、肺纤维化、生长迟缓);

- 高危因素:年龄<2岁、多器官受累、血液系统异常者,需密切监测。


(二)为什么需要长期随访?

- 复发风险:LCH可能在治疗结束后数月至数年复发,尤其是多系统患儿;

- 后遗症监测: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生长激素水平、肺功能等,及时发现垂体-下丘脑轴损伤或肺部纤维化;

- 随访频率:

- 治疗期:每2-4周复诊;

- 缓解期:每3-6个月复查,持续2-3年;

- 停药后:每年1次全面评估,直至青春期。


六、日常护理要点:帮助孩子更好地康复


1. 皮肤护理:避免抓挠皮疹,用温和沐浴露清洁,穿棉质衣物,减少摩擦;


2. 运动与安全:骨骼受累患儿需避免剧烈运动(如跳跃、碰撞),防止病理性骨折;


3. 预防感染:化疗期间白细胞降低,需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及时接种疫苗(避免活疫苗,如口服脊灰疫苗、水痘疫苗);


4. 家庭支持:建立疾病管理档案,记录用药、检查结果和症状变化,与主治医生保持密切沟通。


七、走出误区:关于LCH的常见误解


1. 误区一:LCH是白血病/癌症

→ 错。LCH是免疫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虽可能侵犯多个器官,但与白血病(造血细胞恶性肿瘤)本质不同,治疗和预后也有差异。


2. 误区二:化疗副作用太大,能否不用?

→ 需根据病情判断。单系统轻症可能无需化疗,但多系统病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器官衰竭,化疗的获益远大于风险。


3. 误区三:孩子治好了就不用管了

→ 错。即使临床缓解,仍需定期随访,尤其是监测生长发育和内分泌功能,部分后遗症可能在数年后出现。


八、家长如何应对?早发现是关键


LCH虽然复杂,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作为家长,需牢记:


- 警惕信号:持续骨痛、不明皮疹、多饮多尿、肝脾肿大;


- 及时就医:出现异常症状时,首选儿童血液科或风湿免疫科,避免辗转多个科室延误诊断;


- 积极沟通:与医生充分沟通治疗方案,了解可能的副作用和应对措施,避免因恐惧而拒绝必要治疗;


- 寻求支持:加入LCH患儿家长社群,分享经验,获取心理支持。


结语

儿童LCH虽然罕见,但并非“不治之症”。随着医学进步,尤其是靶向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患儿有望实现长期无病生存。家长需保持信心,配合医生做好全程管理,让孩子在科学治疗和温暖关怀中战胜疾病,拥抱健康童年。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医嘱。如有疑问,可咨询儿童骨科或血液肿瘤专科医生。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