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小时候脚底板“平平的”,以为是“胖的”“没长开”,直到孩子上学后总说脚疼、走路姿势奇怪,甚至跑步时容易摔跤,才意识到可能是扁平足。
- 柔韧性扁平足:最常见,孩子放松时脚扁平,但踮脚或踩地时足弓能短暂出现,多因韧带松弛、体重过重或过早学步导致,6岁前多为正常发育现象,但若持续到8岁后需干预。
- 僵硬性扁平足:较少见,多由骨骼或神经问题引起,足弓始终无法抬起,常伴随疼痛。
为什么要重视? 足弓就像“人体弹簧”,没了它,孩子走路时脚踝、膝盖、腰部压力会增大,容易出现:
✔ 走路久了脚底板、脚踝酸痛
✔ 内八字、外八字等异常步态
✔ 运动能力下降(跑跳乏力)
✔ 长期可能引发膝盖、腰椎代偿性损伤
适合年龄:3岁以上能独立完成抓握动作的孩子
原理:足底肌肉群(如趾短屈肌、足底方肌)是支撑足弓的“地基”,抓毛巾能激活这些小肌肉,增强足弓弹性。
具体步骤:
1. 找一条薄毛巾(浴巾太厚,建议用洗脸巾或小方巾),平铺在地板上;
2. 让孩子光脚坐在椅子上,脚跟踩地,前脚掌放在毛巾上;
3. 引导孩子用脚趾“抓”毛巾,像用手指抓东西一样,把毛巾往脚跟方向拉;
4. 每次抓10-15下,换另一只脚,每天做3-4组。
孩子不配合?试试游戏化训练!
✓ 比赛:“看看你的小脚趾能不能打败毛巾怪!”
✓ 道具:在毛巾上放小玩具,让孩子用脚趾“运”玩具到指定位置。
注意事项:
✘ 别用太粗糙的毛巾,避免磨伤孩子脚底;
✘ 若孩子抓毛巾时膝盖内扣(X型腿),可在膝盖间夹小枕头纠正姿势。
适合年龄:5岁以上能稳定站立的孩子
原理:小腿后侧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小腿肚肌肉)与足弓相连,提踵能增强小腿肌肉力量,间接“提拉”足弓,就像用绳子把拱桥吊起来。
具体步骤(分阶段练习):
初级版(扶墙提踵):
1. 孩子面对墙壁,双手扶墙保持平衡,双脚与肩同宽;
2. 慢慢踮起脚尖,让脚跟离地,停留2-3秒(膝盖保持伸直);
3. 缓慢放下脚跟,重复15-20次,每天2-3组。
进阶版(单脚提踵):
当孩子能轻松完成初级版后,可尝试单脚提踵:
1. 单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或轻触地面保持平衡);
2. 踮起脚尖,停留3秒,左右脚各做10-15次,每天2组。
✔ 提踵时让孩子想象“脚底板中间向上顶”,强化足弓发力感;
✔ 穿防滑袜或光脚练习,避免滑倒;
✔ 若孩子踮脚时脚跟内翻(崴脚姿势),暂停练习,先通过抓毛巾增强足底控制力。
适合年龄:6岁以上能保持身体稳定的孩子
原理:很多扁平足孩子伴随小腿肌肉紧张(走路时足弓无力,小腿肌肉会过度代偿发力),弓箭步拉伸能放松小腿后侧肌肉,让足弓恢复自然形态。
具体步骤(左右脚各一次):
1. 左脚向前跨一大步,膝盖弯曲成90度(膝盖不超过脚尖),右脚在后,脚尖朝前,脚跟尽量踩地;
2. 双手放在左膝上,身体慢慢前倾,感受右脚小腿后侧有紧绷感;
3. 保持拉伸15-20秒,换另一只脚,每天做3-4组。
✘ 后脚脚跟离地?没拉伸到小腿深层肌肉,等于白做;
✘ 弓步太大导致前膝超过脚尖?伤膝盖,距离以“后脚小腿有拉伸感”为准;
✘ 拉伸时弯腰驼背?腰背挺直,用髋关节前倾,不是低头哈腰。
✔ 学步期(1-3岁):选鞋底前1/3可弯曲、后跟硬挺的学步鞋(如“赤脚鞋”概念款,避免厚底矫正鞋);
✔ 学龄期(4岁以上):选有足弓支撑垫、鞋头宽敞的运动鞋,避免穿洞洞鞋、人字拖;
✔ 买鞋小贴士:下午带孩子试穿(脚会轻微肿胀),脚趾前留1厘米空隙,鞋底能捏动但鞋身不变形。
肥胖是扁平足的高危因素——体重每增加10斤,走路时足弓压力增加约30%。建议:
✓ 均衡饮食:减少甜食、油炸食品,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鸡蛋、牛奶)和钙(豆腐、深绿色蔬菜);
✓ 鼓励运动:跳绳、游泳(非负重运动)能增强足弓肌肉,避免长时间久坐。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可能需要专业干预(如定制矫形鞋垫、康复训练):
8岁后足弓仍完全塌陷,踮脚时足弓也不出现;
走路时脚内侧疼痛,甚至影响跑跳;
两侧脚型明显不对称,或伴随X型腿、O型腿。
A:初期练习后轻微酸胀是正常的(肌肉在适应),但如果疼痛剧烈或持续超过1天,可能是动作错误或过度训练,暂停练习并调整强度。
A:柔韧性扁平足通过早期干预(肌肉训练+正确用鞋),多数孩子能在青春期前改善;僵硬性扁平足需医生评估,部分可能需要手术,但概率极低。
A:芭蕾舞等需要踮脚的运动,若孩子本身有扁平足,建议先通过提踵训练增强足弓力量,再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练习,避免盲目尝试高难度动作。
护足弓就像盖房子,从小打好地基,孩子的足弓发育就像盖房子,3-8岁是“打地基”的黄金期。与其等问题出现后焦虑,不如从现在开始,每天花10分钟陪孩子做三个小动作——抓毛巾像玩游戏,提踵像“踩弹簧”,弓箭步像“学小猫伸懒腰”。当孩子的足底肌肉变强壮,足弓自然会像小拱桥一样支棱起来,跑跳时更稳、更远,未来也少受“走路累”的困扰。毕竟,健康的双脚,才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最佳“交通工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