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疾病简介:
锁骨是上肢和躯干间的重要连接部,作用于上肢的暴力均可传导至锁骨,导致锁骨骨折(fracture of the clavlck),儿童比较常见,预后良好。
二、损伤机制:
新生儿锁骨骨折多为分娩时双肩受挤压所致,儿童和青少年多为上肢外展伸直位摔伤或直接摔到肩关节所致。常见的受伤机制是侧方摔倒,肩部着地,力传导至锁骨,发生斜形骨折。也可因手或肘部着地,暴力经肩部传导至锁骨,发生斜形或横形骨折。直接暴力常由胸上方撞击锁骨,导致粉碎性骨折,但较少见。锁骨骨折若移位明显,可引起臂丛神经损伤。儿童锁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
三、症状:
疼痛 骨折后最先表现出来的症状无疑是疼痛,尤其是当移动受伤的部位时,会觉得疼痛加剧,婴幼儿则表现为哭闹加剧,当得到妥善处置和固定后,疼痛减轻,但在扪到时还是会出现压痛。
拒动 由于移动会加重疼痛,表现为受伤的肢体活动明显减少。
肿胀、瘀斑 由于骨髓、骨膜及周围的软组织会受到损伤,位于其中的血管破裂,在骨折周围易形成血肿、淤斑;而开放性骨折可能还伴有出血。
四、影像学检查:
锁骨中1/3骨折较容易在常规前后位X线片上发现,CT有助于进一步观察胸锁关节。
3岁幼儿 左侧锁骨骨折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产伤骨折 新生儿锁骨骨折常无症状,一般表现为假性麻痹,或患肢缺乏自主活动。鉴别诊断包括臂丛神经麻痹、先天性锁骨假关节、急性骨关节感染。
2、锁骨中断骨折 在婴儿或小年龄儿童常为青枝骨折。有时直到骨痂形成后才引起临床注意。大龄儿童和青少年锁骨骨折常为完全移位的骨折,临床表现为患肩较健侧低,偏向前方。患肢紧贴躯干并用健侧手托住患侧肘部。头偏向患侧,局部肿胀、压痛、可触及骨擦感。
3、内侧骺板分离(假性胸锁关节脱位) 可向前或向后移位,向前移位时容易触及皮下内侧锁骨。后内侧移位,可表现为局部肿胀,压痛,内侧空虚。严重移位者可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压迫锁骨下血管或臂丛神经,导致脉搏减弱或消失,肢体麻木。
4、外侧骺板分离、肩锁关节脱位
六、治疗:
1、产伤骨折 一般无需外固定,畸形可随生长发育塑形。注意不要压迫骨折处,出现疼痛或假性麻痹者,将患肢固定1~2周,骨折愈合过程中皮下骨痂形成包块,日后可恢复。
2、锁骨中断骨折 一般不需复位,采取8字绷带固定,畸形愈合和骨痂形成的包块可在6~9个月内再塑形。儿童锁骨骨折需切开复位者少见,仅在伴发血管神经损伤或开放性损伤。
3、内侧骺板分离 因骨膜完整,再塑能力强,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如骨折向后移位压迫气管、食管、血管神经需试行闭合复位。
4、外侧骺板分离 治疗取决于损伤程度。
七、并发症:
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畸形愈合、延迟愈合和不愈合。
八、饮食与护理:
饮食清淡,营养适当,孩子骨折愈合比较快,通常不需要特意吃“加速骨折愈合”的食物或药物。患肢制动,避免剧烈活动及外伤。注意护理,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情况。
九、预防:
避免直接暴力。放好家中的沉重物品,以免孩子打翻;平时外出时,看护好孩子,注意孩子在路上的安全,避免孩子遭受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伤害。预防间接暴力。尽量避免孩子从高处摔下,摔伤或滑倒,导致骨折。走路和爬楼梯时,尽量避免孩子跌倒、摔伤。让孩子尽量在软的地面玩耍,比如草地、沙地或有塑胶的游乐场所。
参考文献
1、 实用小儿骨科学 第3版,主编 潘少川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Campbell’s Operative Orth0paedics ,11/E S.Terry Canale,James H. Beaty Elsevier Pte Ltd.
3、 Tachdjian’s pediatric orthopaedics : from the Texas Scottish Rite Hospital for Children John A. Herring.—Fifth edition.
4、坎贝尔骨科手术学 第11版 人民军医出版社
5、Rockwood&Wilkins` fracture in children Fifth Edition